非常女婿(MeettheFockers)(2)

BB放任哭闹的社会暗喻

电影真正精彩之处不是这些白描,而是种种对社会政策以小见大的暗喻。无缘无故出现的女家外甥BB,似乎借代了需要救济的社会;两家人用哪个态度协助他成长,象征他们左右思想对福利政策、大政府还是大市场的全面冲突。保守女家的教育方式是所谓“挥发疗法”,也就是让BB不断哭、不断哭,完全不用理会,让他习惯痛苦,慢慢就会从痛苦中成长。这就像保守主义者认为社会福利只会助长闲人的依赖心,必须像对BB那样压抑人性的同情心,硬起心肠,对方才会“自我慰藉”(selfsoothing)、发愤图强、自力更生,这才是真正的同情心,是为“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compassionateconservatism)。但这并不代表保守主义者认为社会无须理会:对意识形态和道德,他们是无限干预的,所以对BB的玩具言行都管得极严,只容许玩“爱恩斯坦公仔”,甚至设计了一个人造乳房让BB习惯家庭至上的“母乳教学”,让下一代不会出现性别混淆(暗示反同性恋)。这就是新保守主义大市场、小政府,但用尽一切市场政府方法捍卫道德的公式。

男家双亲遇见这样的教孙方法,自然大感不可思议兼不满,他们建议采用“持续接触治疗法”,也就是多抱小孩,让他吃糖,对其天性顺其自然,这样小孩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成长,并从家庭得到应有的支持。这就像美国左派大力推销的社会福利网,总之每人都应受到社会支持,谁都是人,但政府资助范围,不应涉及宗教道德的意识形态层次,纵使BB长大的过程过分依赖家庭,或因为习惯援助而变得平庸,也依然是国家/家庭的优良成员。小市场、大政府,但政府不以权力干预思想,这是数十年来自由派“反右”的核心价值。

信任圈外监听的政治暗喻

《非常女婿》还有后9·11政局相关的小动作,特别是保守岳父自己设立的“信任圈”(CircleofTrust)。这个“圈”在上集中已出现,在续集被赋予高度相关性的演绎,说是用来“分辨敌友”,声称圈内人都可以开门见山沟通、圈外人即非我族类,事实上却是一言堂。后来岳父被逼供,供认自己的好恶,就是唯一定义圈中人名单的准则,这实在和布什为其他“家庭”的人成立的“邪恶轴心”(AxisofEvil)异曲同工。值得留意的是自由主义家庭并非反对设立信任圈,只是反对信任圈只有一种,反映美国人基本上对“邪恶轴心”的说法并不反感,只是认为有更有效的传销手法而已。

那么信任圈外的人可以如何对付?保守岳父示范了用高科技测谎,显示了他潜意识认同可以通过侵犯个人自由达到“善意”目的,后来被女儿踢爆,在她首次约会时已如此行事,可见保守主义无论对外对内,都没有放弃家长式监视。对此,岳父有画龙点睛的解释:“科技进步是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重要原因,也是美国在21世纪维持竞争性的凭借”,和布什的国情咨文一模一样。换言之,岳父代表了一种为维持霸权不惜侵犯他国的“爱国”思想,鼓励竞争、轻视弱者,也就和美国外交挂上钩。讽刺的是,他洗澡时,亲家自出自入,在同一个厕所大便,两人一览无遗,保守主义者却为失去个人的贴身私隐大为懊恼,因为那依稀和保守的性观念相关。

最后,我们不要忘记《非常女婿》唯一的核心信息:两条路线,说到底,都是美国人,它们的并存,其实是美国内政外交钟摆的分工合作。所以两家人最后还是结成亲戚,自由主义的性专家协助亲家得到久违的高潮,保守主义的爱国者为亲家安了体面的社会地位,各取所需。这样的暗喻,普遍发生在大部分美国家庭;这样完美的结局,在现实世界却不能保证出现。电影又怎能不搔着美国人的痒处﹖

延伸影画:

《拜见岳父大人》(MeettheParents)(美国/2000)

《不是冤家不聚头》(TheIn-laws)(美国/2003)

延伸阅读:

《JusticeandEquality:ADialogueonthePhilosophiesofConservatismandLiberalism》(RobertMorse:NewYork/iUniverse/2003)

《BreakingintotheMovies》(HenryGiroux:NewYork/Blackwell/2001)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