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真正的国资掌门人

红顶巨商国资委

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出资人代表”,是国有企业的“大老板”。但是,一方面,由于“大老板”公务繁忙,无暇顾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政府设立“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代表“大老板”对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另一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公共管理,具有社

会和政治等多重目标,为了实现政企分离,政府需要特设专门机构代表政府经营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种特设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就是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各级国资委”)。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在国务院序列中被明确为特设机构,于2003年4月挂牌成立。作为“共和国长子”(目前129家中央企业)的出资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超级股东,是手握“权利证书”的真真切切的权利人。

有人说,国资委的建立,没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它是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创举。

要理解这个所谓的“创举”,我们需要追溯国资委的发展历程。

关于国资委

国资委最早的雏形是国有资产管理局。为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国务院于1年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但当时中央政府并没有赋予它太多的权力,在实际运作中,与国有企业相关的各个部委还“各管一块”:国有资产的资产权归财政部负责,投资权归计划委员会负责,日常经营归经?贸易委员会负责,人事权归企业工作委员会负责,从而形成了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五龙治水”局面。实际上,当时的国资局只能做一些基础性、辅助性的工作,如清产核资、研究国资管理政策、探讨国资改革的思路和方案等等。此后国资局又归并到财政部,多年来,国资局一直都没发挥什么重要作用。

“十六大”以后,国资委开始走向新生。党的十六大提出,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权利、职责和义务相统一的国资管理新体制。在此背景下,2003年4月6日,国资委挂牌成立,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其主体是原国家经贸委和中央企业工委,其他几个部委当中与国企管理和改革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也纳入国资委,国资委开始“集大权于一身”,它最初直接监管196家国有大型企业,所属三级以上的企业总数为11598家,资产总额7万亿元。此后,各地的省、市两级政府也纷纷设了国资委。

自成立以来,背负国企改革诸多诉求的国资委,开展了大量“极具挑战性、极具探索性、极具风险性”的工作。从国有企业的调查摸底、清产核资,到改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从全球公开选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协助企业实现海外上市,从与企业“一把手”签订“经营责任状”,到要求央企三级子公司纳入国资委监控,从出台国有产权评估、转让等规范性文件,到规范国企管理层收购、实现国企托管,等等,这一切都可以看出,国资委在管人、管事、管资产方面逐渐显示出多管齐下的威力,国有企业一改过去“一盘散沙”的局面。

夯实基础之后,在“保值增值”和“做大做强”的经营理念下,依靠不可比拟的实力和资源,国资委率领国有企业在市场上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仅在其成立以后的“一五”期间(第一个五年),全国的国有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关数据显示:

2003-2007年?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加2.2万亿元,实现利润年均增加2700多亿元,上缴税金年均增加2100多亿元,其中中央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加1.3万亿元,实现利润年均增加1500多亿元,上缴税金年均增加1100多亿元。2009年《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上,24家中央企业赫然在列,其他大型国有企业也“振奋精神”,纷纷表示要大踏步向500强目标迈进。

国资委在股市也是呼风唤雨的角色。据统计,国内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中,含国有股份的有1100多家,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总市值、营业收入和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分别占37%、42%和30%。在股权分置、国有股减持和转持等问题上,国资委的地位与主动权是不可动摇的,国资委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对中国股市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曾经有人戏称,影响未来中国股市走向的不是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而是国资委主任李荣融。

如果说当国资委诞生之初,社会各界对它还只是怀疑、观望,甚至不屑的话,而今天,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的生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国有经济的强大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国资委的雄心勃勃也让社会有目共睹。然而,由于“树大招风”,国资委的极度膨胀和快速扩张引来诸多非议与担心,“市场无霸”、“垄断势力”、“股市最大庄家”甚至“既得利益集团”等贬义词也往往和国资委联系在一起,国资委“教父”李荣融经常成为社会上某些人攻击、谩骂和泄愤的对象,李荣融“想不明白为啥国企好不好我都要挨骂”。

国资委的是非功过如何评价呢?至少,对于那些曾经被视为政府“包袱”、亏损面达2/3的国有企业来说,能有今天崭新的局面,国资委显然功不可没。或许,人们对它应该更多一点宽容和期许,少一些挑剔与苛求,毕竟在十多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虽然几经周折,但人们期盼的完美模式从未出现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