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2年,是新中国会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年颁布了两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之后,出台了十多个分行业的会计制度,由此拉开了我国会计走向国际的序幕。1997年,我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颁发。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取代了1992年陆续颁布的分行业会计制度。2006年和2007年,财政部相继出台了由38个具体准则和1个基本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企业会计准则(2006)》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2008年在国有大型企业中执行;2009年在所有中型以上企业执行。除了准则主体外,这套准则体系还包括应用指南和讲解两部分。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作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会计准则解释,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则列举了大量的业务实例,作为对企业会计准则全面、系统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和具体化。

与以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相比,这次会计准则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向国际惯例靠拢,尤其是国际会计准则。这次会计准则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全方位地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另外,少数地方也体现出中国的特色,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差异。相同的方面表现在我国准则体系及内容、资产负债观的运用、公允价值的运用、基本计量要求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差异表现在资产减值、关联方披露、企业合并、退休福利、企业持有以备出售的流动资产与终止经营、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

第二,《企业会计准则(2006)》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核算体系,企业可以基本按照这一准则体系规范绝大部分的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三,按公允价值计量是此次准则的又一个突出特点。由此,使得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以及突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所谓资产负债表观,就是强调资产负债表的作用,提高其预测价值。

第四,将表外项目引入表内。例如,企业合并准则中要求:当被购买方的或有负债预计很可能发生并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确认为对合并成本的调整。这就改变了过去对或有事项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做法,将表外项目引入表内。将表外项目引入表内的例子还有衍生金融工具、股份支付、合并财务报表等。表外业务表内化,有利于及时、充分地反映企业此类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第五,引入开发费用资本化制度。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分为对应的两个阶段,在开发阶段,符合规定条件的支出允许资本化。

第六,完善成本补偿制度。准则要求正确核算职工薪酬,改变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偏低的格局。

第七,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纳入会计体系。例如,将预计处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避免企业少计折旧、多分利润的情况出现,使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

财务会计研究前沿前言第八,提高信息透明度,突出充分披露原则。在此次出台的38个具体准则中有8项(CAS30 38)专门的披露准则,另外,每项准则中都涉及披露的相关内容。

新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惯例的基本趋同,实现了会计规范从会计制度到会计准则的过渡,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形成了一个系统完善的准则体系,同时也填补了我国会计规范中存在的许多空白,如合并会计、衍生工具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等。对这些准则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将成为我国广大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和各层次的会计专业在校生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针对新准则中的上述内容从理论和操作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执行这些准则提供了一个参考。

本书的主要对象为会计专业的一年级研究生、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会计实务工作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和从事会计教学的老师。

本书由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信银行、广东商学院等单位的几位师生共同编写,由暨南大学王华教授担任主编,暨南大学石本仁教授担任副主编。各章写作分工如下:

王华(博士生导师):前言、绪论;

石本仁(博士生导师):第1章、第2章、第3章;

张程睿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王华:第8章、第9章、第10章;

黄之骏博士(中信银行)、王华:第5章;

庄学敏博士生(广东商学院)、王华:第4章、第6章;

石本仁、庄学敏:第7章。

由于本书所涉及的绝大部分内容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在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再加上编者的学识所限,书中若有错误和值得商榷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出,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编者

2008年7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