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朱迪病了,因为她吃得太多。
7.恐龙灭绝,是因为“6500万年前大量彗星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大量灰尘升入太空,遮住了阳光,因此阻止了光合作用,…,从而戏剧性地降低了地球的温度…”3
该段落容易与论证相混淆,由于“因为”一词通常用来指示一个前提。例如,“并非所有哺乳动物都是陆上动物,因为鲸是哺乳动物。”这里的“因为”一词指示前提“鲸是哺乳动物”。(“因为”的这一使用更多地出现在下一节中)。但是要仔细地考虑案例(6)和(7)。陈述(6)似乎并不是一个以朱迪病了做结论,而以“她吃得太多”作为前提的论证。相反,(6)只是断定:朱迪病了,是因为她吃得过多引起的。当然,对于朱迪的病来说,也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例如遭到病毒侵害或者食物中毒。但(6)并没有提供更多理由来思考这个“过渡饮食解释”是真的;即(6)并不包括前提。因此,(6)不是一个论证。类似地,(7)对于恐龙灭绝这个结论来说似乎也不是一个论证。它只是断定了,对于恐龙灭绝的一个可能解释是正确的。
然而,如果一个解释性假说被进一步的陈述所支持 ,那么我们就得到一个论证。例如,许多论证都是对结果的论证,即某一陈述或假设是有些现象的最好解释(或者有些陈述是很可能真的,因为它是有些现象的最好的解释)。这些是论证而不只是断定,因为已经提供了前提。例如:
8.关于恐龙灭绝人们已经提供了三种解释。第一,全球气温升高导致雄性恐龙睾丸停止起作用。第二,恐龙出现以后,某些有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的出现;这些植物对于恐龙来说是巨毒性的,恐龙一吃它们就死。第三,大量彗星撞击地球,导致大量灰尘遮住阳光,进而产生令恐龙不能适应的严寒气候。现在尚无任何证据来证明或反驳第一个假设。第二个假设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在恐龙毁灭前被子植物很可能已经存在1000万年了。然而,有些证据支持第三个假设。如果大量彗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大约6500万年前),那么在那个阶段的沉淀物中就应该存在大量不同寻常的铱元素(稀金属),因为地球上大量的铱元素都来自彗星和其它外星球。而且,事实上,已经发现大量非同寻常的铱元素存在于那个时代的沉积物中。因此,第三种解释似乎最好。4
上述段落是一个论证,因为给出的证据支持三个解释之一最好的声称。
条件句陈述(conditional statements)本身是典型的非论证。例如:
9.如果鲁西努力学习,那么她将取得进步。
容易误以为,一个条件句的前件是前提而后件是结论。但显然不是这种情况。记住,一个条件句陈述本质上是一个假设。所以,上述陈述仅仅断定了,如果鲁西努力学习,那么她将取得进步。而并没有断定鲁西努力学习,也没有断定他取得进步。考虑下列论证进行比较:
10.鲁西努力学习。因此,鲁西将取得进步。
这里,我们显然有一个前提—结论的结构。而且结论是根据前提(也是被断定的)而得到断定的。
尽管条件句本身并非论证,但在上下文中它们可以用来表达论证。例如,在一场比赛中,一名网球教练会给他的一个运动员这样的建议:“如果你想赢,那么你就应该给对手一个反手抽打。”在该上下文中,“你想赢”不必得到清楚陈述;它可以是假设。因此,如果要表达一个条件句,教练实际上可以提供一个肯定前件式的论证:“如果你想赢,那么你应该给对手一个反手抽打。你想赢吧。因此,你应该给对手一个反手抽打。”然而要注意的是,给论证增加前提(或结论)可能遇到麻烦;我们在后一章中将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这里的关键点是,在特殊上下文之外,条件句自身并非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