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贞观长歌的前奏(1)

执政后的李世民十分了解民间的疾苦:经过长期的战乱,百业凋敝,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于是他下令减少皇室豢养的猎鹰猎犬数,带头降低狩猎的频率;同时,认真听取百官关于政令施行的各种意见。那段期间发布的法令条文简单、内容具体、执行有力,从而保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官民各归其位,各尽其责。

经过2个月的实习期,8月,被彻底架空的李渊索性一道诏书将皇位禅让给了“德才兼备”的太子李世民,自己悠闲地当起了太上皇。当然期间按照惯例,李世民和李渊还合作无间地玩起了“三推辞”和“三不准”的游戏。最后的结果毫无疑问,李世民同志盛情难却,在众望所归中“勉强”登基称帝,是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尊李渊为太上皇。

公元627年,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贞观之治正式拉开序幕。

登基后李世民正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同时释放大批宫女出宫与家人团聚。这招虽说每朝每代的皇帝都在用,但正如韦小宝同志的马屁一样,百试不爽,很快就为太宗积攒了相当的人气和良好的口碑。

当然,光靠大赦天下是不行的,作奸犯科的人肯定是要受到惩罚的,宫女也是一定要有人做的,所以嘛,还要想点别的什么法子来抬高自己,笼络人心的。

很快,机会就来了。

话说玄武门之变前,时任太子洗马(官职名)的魏征时常劝说李建成早日下手除掉李世民,这一点在当时的官场中已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李世民大权独掌后,第一次召见魏征时,曾劈头盖脸地责问他:“为何离间我兄弟感情?”令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替魏征捏了一把冷汗。

坦白地说,如果我是魏征,一定会浑身冒汗,拼命寻找说辞为自己开脱,毕竟那可是足以千刀万剐的死罪啊!最了不起不过像三国时的陈琳一样,来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可魏征就是魏征,他表现地非常坦然,畅言道:“如果太子早些采纳我的建议,绝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李世民的反应是什么呢?这人到现在还不知悔改,居然当面还直言说希望自己挂了,换作是你我这种一般人,肯定会火得跳将起来。可是李世民那不是一般人啊,他将这些话全盘笑纳了,并且因此恋上了魏征的正直,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器其直,无恨意”)。

魏征虽说是已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但是能活着肯定是好的,而且居然还意外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正所谓“识英雄,重英雄”,他敏锐地观察出了李世民的不凡之处,从此全心全意地效忠于他。

呵呵!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是在我眼中,一个好皇帝的肚量应当比宰相更大呢。也正是魏征的正直与李世民的大度,写就了历史上又一段君臣佳话。

不久,魏征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封男爵。当时河北一带仍有不少原先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在任,他们一直害怕新皇帝要和他们秋后算账,因此准备先下手为强 造反作乱。李世民对河北的局面也是颇为担忧,毕竟攻城容易攻心难,杀人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长治久安和人心所向才是真正的挑战。

魏征看出了李世民的顾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如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朝廷应当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方能显示皇上您公正无私的胸襟,才能化解不必要的灾祸。”

听了这番话,刚还陷入一筹莫展境地的太宗突然觉得眼前一亮,眼前这个其貌不扬、不久前还欲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的家伙,话虽然不多,但却毒(准)得很,而且非常在理。好吧,安定河北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魏征也不推托,干脆利索地接收了任务,回去简单收拾了一下就上路了。刚出城不久,就看到两个蓬头垢面、狼狈不堪的家伙被一群士兵押解着迎面走来。上前一问,原来是刚从河北抓回来的原太子和齐王的手下。

怎么办?如果唤作别人,估计处理的办法是:鉴于自己的任务是前往河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不管了吧。

可是这回偏是叫魏征遇上了。于是,他当即就下了命令:放人!

有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