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冲突是愚蠢的,阻力会很大,还会闹得满城风雨,甚至危害到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最好的方法,是实施斩首行动,首先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后面的问题应当可以迎刃而解。
第一步是把两个人引出来,最好还是单人匹马,方便动手。这样也会很快解决问题,让其他人看清楚形势。
于是,李世民一份上疏告到了李渊的案头。被告之人乃太子和齐王,内容是说他们和李渊妃子淫乱后宫,给老爸戴绿帽子。还一直密谋要害死自己。
李渊的反应是安排兄弟几个第二天进宫,当着自己和重臣的面把事情说清楚,也好平息一下事态。
一个男人,尤其当他还是一个九五至尊的皇帝,会允许手下一起来评判自己儿子和小老婆通奸的事吗?
如果李渊真的是这样做的,我很佩服他。这种心态比“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更胜一筹。
这件事的真实性也很值得推敲。
不管怎么说,三兄弟得到圣旨:明日进宫议事。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早早带人在玄武门驻军的“下不为例”的许可下进了宫门,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只等着猎物进网。
玄武门,在长安城宫城(即皇帝居住之城,类似于紫禁城)正北,各位王爷和大臣们要进宫面圣,此门为必经之路,可谓政变首先埋伏地。
宫中耳目甚多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隐约发觉情况不太对劲,并就对策问题展开过讨论。李元吉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他认为李世民的势力已大不如前,选择在这个时候上疏,很有些孤注一掷的味道。为保险起见,他主张动员本方的军事力量,及早进入戒备状态;同时借口有病在身,先不要入朝,等事态明朗后再做打算。
李建成不以为然。考虑到自己已经占据优势,晾朝堂之上也不会发生大的变故,反倒是拖延进宫更容易让人起疑,授人以柄。于是,他主张依旨进宫,当面锣对面鼓地讲清楚。当然,为谨慎计,他还是部分采纳了李元吉同志的意见:命令所属部队提高警惕,作好战斗准备。
从上述两方的准备工作来看,李建成同志还是相对老实的。可惜,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老实不仅无用,还很容易加速自己的死亡。李建成万没想到的是,一向表现为忠厚诚善的李世民同志居然敢公然违法,光天化日之下在皇宫内杀人,这可是死罪啊!
如果换了你或我,光天化日之下在皇宫内行凶,除非拥有萧峰的盖世武功,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
可李世民不一样。他要杀的是太子和齐王,除去这两人后他便可以控制整个皇宫,到时候他所说的便都是金口玉言,谁还敢来定他的罪?
下面就让我们来帮忙揭开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帷幕!
为了向各位观众比较真实地还原当时各方的准备工作,下面我们的镜头将在以下三幕场景中进行切换:
后宫:裴寂、萧?、陈叔达等老臣应高祖李渊的召唤,已经入朝,准备一起讨论李世民的奏章,气氛正常;
玄武门:秦王府的人马已经全部就位,只等待着大哥的一声命令。气氛比较紧张,人马略有些兴奋的不安;
东宫至玄武门的路上:太子和齐王正骑着马,双双往玄武门方向而来,后面跟着侍卫,一路还不时就李世民奏章中的内容交换意见,面色有些凝重,但气氛还算相对平静。
不一会,太子和齐王一行来到了玄武门口,按照规矩,两人留下来全部侍卫,只身前往父亲的住处。
李建成看了看四周,并无异常。
马走到临湖殿时,太子和齐王突然感觉到一股很强的杀气。定眼一瞧,才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人正站在路中,不怀好意的看着自己。那曾经熟悉的眼神这次却让他们感到不寒而栗 那正是屠夫在猪圈前挑选待宰对象的眼神。
他们突然意识到大事不妙,非常不妙!!
混帐!常何这小子为什么不来见我,这些人是怎么回事?!
我们被包围了!李世民要杀人了!
两人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反应还是非常敏捷的---撒丫子闪人哪,保住小命要紧!
当下没有半点迟疑,他们掉转马头往回跑去。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