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风云诡谲(2)

不同的建议:一是据守京师起兵,二是即刻前往行宫拜见李渊,证明自己的清白。

无奈无间道无处不在。派去召见杨文干的司农卿宇文颖是李建成的人,他直接把李渊的真实目的告诉了杨文干。

这样一来,杨文干只有两条路可走:立即起兵造反,或是负荆请罪。

造反可能失败,然后死;但是请罪的结局也未必就好,考虑到自己只是个小兵,极有可能被当做替罪羊,结果依然难逃一死。

最后杨文干决定豁出去,直接造反。

李建成抵达行宫后,受到了李渊的痛斥和囚禁。太子一下成了阶下囚,秦王李世民却摇身一变,成为了父亲此时最为信任和依赖的人。

对于杨文干,李世民相当地嗤之以鼻:“杨文干一介小丑,居然敢起兵造反,完蛋是早晚的事。他很可能等不到大军前往就会被手下杀掉;即使没有这样,随便派个将领也足以将他解决掉。”

可是这并不能让李渊放心。他担心的倒不是杨文干有多大能耐,而是杨文干作为李建成的心腹都会谋反,难保各地没有其他潜在的谋逆者。万一这些人群起响应,势必狼烟四起,自己肯定就没啥安生日子好过了。因此,他还是决定派李世民出马去对付杨文干。

当然,让人卖命是要给好处的。李渊郑重许下诺言:事成之后,将改封李世民为太子,还进一步做了后续安排:李建成将被安置到四川。如果以后李建成老老实实,安分守己,那么大家可相安无事;若是他想要反扑,四川的武装力量也不足以与关中抗衡,可轻松解决掉他。总之,如果摆平了这事儿,李世民不但可以取得皇位继承权,而且日后的位子也会坐得相当牢固。

吃了定心丸后,李世民出征去了。

可惜李渊并不是一个很讲究信用的人,发现自己已经恢复安全,这老小子就把改立李世民为太子一事抛到了脑后。经过李元吉和嫔妃们的说情,还有重臣之一的侍中封德彝等不遗余力地为李建成奔走辩白,李建成又恢复了自由,回到长安继续负责全面工作。

此时的杨文干已经成了死人 他的部下自行刺杀了头儿,投降了李世民。

杨文干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事件的最终处理颇有些出人意料:李渊责备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不能好好相处,各打五十大板:双方各有一些官员因没有尽到提醒之职,遭流放外地。

杨文干事件到此结束,一言以蔽之,是李建成野心勃发,向皇位发起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但是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李世民做皇帝后有一个很不好的做法:要求查看史官对当时一些事件的记载。

按照传统,皇帝是不能过问史官的记载工作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留下客观真实的史料,而不是粉饰太平的小说。李世民究竟有没有要求史官修改记载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但是从这些记载中却依稀可以看出一些人为粉饰过的痕迹,并且留下了一些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

以杨文干事件为例,漏洞主要有这么几个:

如果尔朱焕等人确实是被李建成派去和杨文干联系谋反事宜并中途自首,那么留在长安的李建成为何面对父亲的召唤大惊?莫非是做贼心虚,担心自己的意图暴露?为什么他会认为自己的意图已经暴露了呢?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我们不知道原因。

如果真的要造反,那么负责联络的必定是绝对可靠之人,怎么会在毫无异常的情况下认为自己的密谋已经泄漏?这未免太不合情理。退一步说,即使李建成真的是做贼心虚,担心被揭穿,那么手下出的“据城起兵”这一招可就是赤裸裸的真造反了,到那时李建成就是反贼,人人得而诛之,这个风险实在是很大。当年汉武帝刘彻的太子刘据就是为洗刷自己仓促起兵,最后真的被当成叛贼死于非命,这可是血淋淋的教训。

同样,如果李建成真的有心造反,并认为意图已经暴露,那么单独前往父亲的行宫请罪下场必定很惨。而他最终选择了面见父亲,是不是可以认为他问心无愧,相信父亲最终会还自己清白。至于大惊,可以理解为是担心造反被发现,也可以理解为害怕自己成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