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李密之死(2)

大为恐慌。粮也不征了,仗也不打了,思前想后,带着人马往北逃窜,打算北漂发展。

可是北漂不能保证一定有前途,洛阳城也是花花世界,宇文化及见过世面不稀罕,他的手下可大多是穷苦出身,思念故土,不想再东奔西跑,于是不少人就直接投降了李密。转眼间,宇文化及的十几万手下逃的只剩下两万多残兵败将。

了解到宇文化及的等级一下子从一方诸侯堕落成山大王,李密也就放下心来,在留下一支防守部队后返回洛阳,打算继续他的招安生涯。

洛阳城内就如何处理李密问题上,因意见不一致分为两派势力:一派以内史令元文都为首,主张安抚李密,收为己用;另一派以郑国公王世充为首,认为李密狡诈且颇有城府,不可招安,应尽快除去。

这时,李密击退宇文化及的消息传来,“众大悦”,唯独王世充闷闷不乐。他对部下说:“元文都那帮人不过会动动嘴皮子,摇摇笔杆子,将来必被李密所擒。况且李密和我们打了这么多年,积怨太深,一旦他日他功成名就,我们成为他的手下,必定死得很难看!”

大伙儿一听,是这个理啊,朝廷招安李密也不能拿我们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吧。于是群情激愤,都愿意跟着王世充走,指望着靠他指一条生路。王世充呢,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扩充自己的势力,培植了大批亲信。

这些对于元文都等人来说,却是个威胁,很大的威胁。

正如王世充所分析的,元文都等人没有足够的武力作为后盾,而王世充多年征战,嫡系很多,且牢牢掌握着军权。在这个乱世,有枪就有权,就可以控制朝政。

为了自己的利益,元文都等人准备除掉王世充。

杨侗见元文都提出的招安建议取得了良好效果,大为高兴,准备提拔元文都为御史大夫。在这个问题上,王世充表示坚决反对:“当初我们说好,左右仆射、尚书令和御史大夫这样的高位,需要留给建立大功勋的人。现在每个人都想捞个大官当当,莫非当初的誓言是放屁么?大家不一心一意地守好城池,光复河山,却总想着法儿往上爬,怎么能经营好现在的基业?”

这番话义正词严,何况王世充又是军权在手,一言不敢说九鼎,也是掷地有声,杨侗只能作罢,不再提及这事。

杨侗可以不管,元文都可是恨死了王世充。他准备在宫殿内埋伏甲士,趁王世充上朝之际直接把他干掉。

政变这种事,知情人越少越好,且知情人必须都是自己的心腹。

如果有人担心不能成功,那么一般会有以下几种选择:

1. 大家就此罢手,当这事压根就没有过;

2. 继续完善计划,以保证万无一失;

3. 为求自保,向对方告密;

元文都的派系中,有位叫段达的仁兄,官居纳言。他因担心不能成功,最终选择了告密。

得到消息后,王世充连夜起兵,攻入皇城,控制了皇宫。

剩下的又是老一套:用自己人代替了宫中卫士,拎着刀向皇帝表忠心,哭诉自己的迫不得已和政敌的恶毒,最后大权独揽。

先起杀心的元文都同志被前心腹段达捆住,送给了王世充,其余手下都被处死。胜利者王世充成为了尚书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事,大权独揽。

回归途中的李密得知城中生变,不由倒吸了一口气。

和王世充打了这么多年,李密深知他残忍凶狠,害怕此行有去无回。与其把身家性命交给别人处置,不如带着手下开仓放粮,二次造反,再一次向洛阳发起进攻。

洛阳城中粮食缺乏,每天都有几百人出城投降。而李密也有自己的烦恼,那就是粮食太多,衣服和军械装备不够。

王世充也看出了这一点,于是便派人前来交涉,要求用衣服装备来和李密换粮食,大家各取所需,等准备好了再光明正大地干一仗。

对于王世充的这项提议,李密先是不同意,可手下几个心腹却在不停地劝说李密接受。为啥呢?很简单,那几个人暗中吃了回扣。李密经不住天天被人劝,稀里糊涂就同意了,结果,不再缺粮的洛阳城几乎没有人再出来投降了,李密后悔的直拿脑袋撞墙。

李密的部队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