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扩大化纤材料在军服中的使用——78式军服(4)

从70年代末开始,又针对热区军服做出一些调整,南方军人夏季增发一件全棉绿色制式衬衣,样式为小开领,两个胸贴袋,短袖。1979年先发广州、武汉军区陆、空军战士。海军战士也发放一种白色开领、胸贴袋、的确良短袖衬衣。上述两种制式衬衣在穿着时佩戴红领章,下摆扎进军裤内。同时,在军帽上出厂前增加了帽徽定位颜色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军单兵装备品已发展到30余种,而单兵携行方式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仍然采用“三横两竖”打背包和“单件分挂”的办法,有一件装备品就有一条带子往身上一挂,此时携行方式和携行能力之间的矛盾已暴露无遗。据统计,一个全副武装的步兵身上“绑”的各种带子有:枪带、子弹带、手榴弹带、挂包带、水壶带、防化包带、锹镐带、背包带、腰带,还有米袋、卫生包带等,达10余条之多。由于绳带多,就出现了物品重叠、相互碰撞、负荷不均、取拿不便、过多地消耗了士兵体力、影响战术动作等一系列的弊病。另外,由于携行用品没有防雨设施,被子等全露在外面,被雨淋湿后无法休息,泥水更容易弄脏被褥。这种绳捆索绑的携行方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战术动作和战斗能力的发挥,官兵们强烈要求尽快把他们从“五花大绑”中解放出来。

1979年2月23日,中国军队向越北重镇谅山展开强攻,我军官兵们以高昂的战斗精神从多个方向展开攻击,其中一张我军战士冒着越军猛烈的炮火突破奇穷河铁路桥的照片,照片中的战士在冲锋时不经意的动作给今天的我军留下了深刻反思。照片中有三名军人,其中最前面和最后面的两名军人在冲锋时左手下意识地捂着腰上的挎包,中间一名战士除了拿着冲锋枪外身上没有任何东西,所以他没有用手捂挎包。这张照片让人感叹良久,正是腰上的挎包在冲锋时左右摆动,指战员在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和如蝗的子弹时,不得不用一只手捂着腰,这不但使冲锋的速度减慢,而且人体的平衡性也减弱,在急速冲锋时容易摔倒,尤其是直接影响了武器装备的使用。

这次自卫反击战之后,针对作战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我军进一步认识到减轻单兵负荷、开展携行具和携行方法研究的重要性。1982年,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进行了系统论证,提出了减轻单兵负荷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研究制定单兵负荷量标准;第二步研究如何携带的问题,即后来命名的单兵携行具。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直到90年代初,经科研人员多方努力,研制出91单兵携行具,从90年代后期陆续配发部队,逐步改变了以往“打背包”和“绳捆索绑”的落后状况。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