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比较夸张和外向,他们往往一见面就会相互称赞,让对方感到很高兴,两个人的见面显得兴致勃勃、热情洋溢。大多数中国人比较含蓄、内向,不太愿意或者不太善于表达对别人的赞赏和赞美。久而久之,一旦有人被别人赞赏和赞美,也会觉得不习惯,甚至会猜测、怀疑别人的诚意,或者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其实,人是需要被激励的。
比如,“麦当劳不出坏孩子”,麦当劳的文化针对人们的心理行为特点,以PAC理论为依据:P(Parents)是父母心态,每个人都希望照顾和体贴别人,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照顾和体贴是无私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是舍得奉献和牺牲的,真的是“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麦当劳给自己的员工以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能照顾和体贴别人。A (Adult)是成人状态,每个人都希望比别人更有能力,人是需要有成就感的,也是需要面对一定的挑战的,有一定的压力,才有一定的动力,麦当劳给员工以竞争的机会,让他们能表现得比别人更有能力。C (Child)是儿童状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小孩子也有自我意识,不愿意被别人忽视和冷落,如果我们去朋友家,一进门就只顾着大人之间说话,小孩子就一定会很淘气,会哭着闹着引起大人的注意,一旦他们受到大人的关注和认可,听到大人对他们的称赞,马上就会很乖。所以,麦当劳让它的员工经常能感到新鲜、刺激,经常能得到表扬和奖励。
电视台做了一档节目,是家长们在交流关心、培养、教育孩子的体会。一位教子有方的家长提到了教育家陶行知的赏识文化给他的启示。
陶行知早年在学校当老师,发现有孩子在打架,陶行知走过去,那打人的孩子停下手来,不打了。陶行知说:“下课以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下课后,那孩子忐忑不安地来到办公室,没想到,陶行知看看表,拿了一颗糖递给那孩子说:“你能按时来,说明你守时间、讲信用,这是奖励你的。”接着,陶行知又拿出第二颗糖奖励他说:“你原先在打架,看到我来了,马上停下来,不再动手打人了,说明你从心底里尊重老师,这是奖励你的。”这时,那孩子手足无措,没想到老师会这样对他。更没想到的是陶行知又拿出第三颗糖给他说:“我已了解过了,你打架是因为那个同学欺负小同学,你打抱不平,有正义感,讲正气,这是该肯定的,来,奖励你。”这时,这个孩子感动得热泪盈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陶行知递给他第四颗糖说:“现在,看得出你态度恳切,已经知道不该用打架的方式来处理这件事,你伸张正义,也应该讲道理,你说是吗?”这个孩子口服心服地认了错。当这位教子有方的家长讲完这个故事后,在场的另外一位家长很有疑问,她说:“这和宠爱、溺爱有什么区别呢?我见过一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儿子一口痰吐得好远,竟然激动得鼓起掌来。难道这也是赏识文化吗?”没想到,那位教子有方的家长说:“没错,只不过那位家长还得告诉自己的孩子,儿子啊,吐得远还不够有本事,你要吐得准,吐到前面的痰盂里,那才算是真本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就展示出了突出的处理关系的天赋,他说:“让我来告诉你们什么是领导力,那就是劝说……安抚……教育……和耐心。” 批评,告诉别人什么是错的,但没有告诉别人什么是对的。表扬,直接告诉别人什么是对的,表扬比批评更直接、更有效。当你表扬一个人的时候,已经谈化、弱化了他的缺点、错误和毛病。
能否赏识别人,与一个人的心态有关。相传,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佛印禅师处打坐参禅,苏东坡问禅师:“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如何?”佛印禅师回答说:“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很高兴。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又如何?”苏东坡回答说:“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苏东坡见将禅师喻为牛粪,禅师竟无以为答,自以为赢了,逢人便自夸。消息传到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那儿,妹妹问:“哥,你是怎样赢了禅师的?”苏东坡得意洋洋地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听完后说:“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的心中如牛粪,所以你看禅师如牛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