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功能与货币简史(1)

按照亚当 斯密和马克思的共同思想,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有价值相等的商品才能互相交换,能互相交换的商品互为等价物,能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

交换价值是一种数字化存在,这种数字化存在的具体符号就是货币。货币产生于价值交换。随着一个价值与另一个价值交换的反复进行,交换的等价性要求某一个等价物作为下一次交换的媒介,以使交换更方便地进行下去。这个等价物就是货币。一般来讲,货币的发展史可以简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物币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以天然或者初步加工的实物充当等价物,例如羊、布、贝等都先后作为货币出现。

第二阶段:金属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们以冶炼和加工过的金属实物充当等价物,先是铜,次是铁,最后黄金以其天然的优越性成为最适合的一般等价物。秦始皇统一货币时,统一的就是金属币。大秦金融的统一进程堪比今日欧盟的货币统一,更是未来世界货币统一的范本,不同的是,后二者都是纸币统一,更复杂。

第三阶段:纸币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信用基本建立起来,国家成为比较稳定的力量,成为社会信用的最后载体,国家发行的纸币成为最终的货币,不但能在实业中流通,还能在资源中流通,几乎统治了一切社会领域。现代意义的纸币始于工业革命时期,大概有300年历史。全球纸币始于美元,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

中国北宋的“交子”是最初的纸币,距今已有1000年,但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纸币,因为那时的国家信用和国家权威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只有全球化时代最终确立了国家的版图和主权信用后,国家才能发行真正的主权纸币。第一张现代意义的纸币出现在17世纪的荷兰,接着是英镑。

进入20世纪后,现代国家形成了,国家的稳定性、信用和权威有了质的改变和提高,主要国家都实行了纸币制度,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限制金币自由流通、兑换、出入国境。纸币的挑战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导致金本位制在世界全面崩溃,纸币取代黄金成为最好用的交易符号。

金币和纸币的最大区别是,金币本身具有价值,不可能随意发行,受价值规律约束,不可能会大幅贬值。而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只受所谓国家信用担保,如果随意发行,很可能会大幅贬值。

商品交换产生货币,货币有五大基本功能。

(1)价值尺度

马克思认为货币首先是计量、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因为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倍乘的体力,它们本身就可以通约,所以它们能共同用一个特殊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个特殊的商品就成为它们共同的价值尺度。

作为价值尺度,首先需要确定价值单位。实践中人们是以货币商品的单位(如黄金的重量)代行价值单位(个人必要劳动时间)职能,这是一种间接确定价值单位的作法,是一种权衡。黄金的重量单位并不是价值单位本身,如果1克黄金等于100斤米,只能说明1克黄金同100斤米的价值含量相同,而1克黄金究竟为多少价值量,就是生产100斤米的个人必要劳动时间。

(2)流通手段

货币源于交换,服务于交换,并随着交换的发展而发展。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任何形式的货币运动的最终归宿都是交换,无论是借、贷、存、贮、汇等运动,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即交换),终点总是商品。现实世界对货币的主要要求就是交换媒介,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是货币的根本职能。

(3)支付手段

货币是价值的载体,货币的转移就意味着价值的转移,这种转移就是支付过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无论是由商品转化为货币,还是由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从而最终完成商品间的交换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商品的转移,即交货的过程,卖的过程。其二为货币的转移,即付款的过程,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