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3)

美元本位的空前盛世

美元贬值无疑是尼克松面临的当务之急,而这个决定也许是他唯一的选择,也是美元唯一的出路,因为在货币市场上,美元通胀已经成为铁打的事实。1971年12月,“十大”工业国首脑齐聚华盛顿,把每盎司黄金价格从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正式对币值进行了调整。由此,美元贬值7.89%,而德国马克和日本日元则分别升值13.57%和16.9%。

但这也许仅仅是冰山的一角,与通货膨胀带来的币值调整相比,放弃金本位带来的影响要深远得多。原因何在呢?作为真实货币的“代理人”,美元的发行取决于商品储备(白银或黄金)的数额。

让尼克松最感到头疼的是,金本位制约了美国与其他低币值国相互竞争的能力。按照金本位的要求,美国所发行的纸币一直超过其商品储备,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美国人是在投机。用“多头”抵消“空头”,美国政府的赌注无疑是:美国人最终所需要的不可能是货币需要。但是,就在尼克松决定放弃金本位制之前,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这一切却早已在经济专家们的预料之中。在尼克松作出决策的前几天,英国大使就请求把英国政府持有的30亿美元兑换成黄金。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货币不过是与交易商品和服务价值相对应的一种负债形式,问题便迎刃而解了。1971年,主要外国货币的价值均对美元和黄金进行了贬值。

自由落体般的坠落

我们不应忘记的是,尼克松总统取消金本位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借此稳定美国的经济。但他因此而采取的一系列价格和工资控制政策却给美国人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1971年,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美国人开始担心通货膨胀势头会殃及他们的净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尼克松总统的当务之急。于是,尼克松实施了一系列的工资和价格控制政策。当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亚瑟.伯恩斯(Arthur Burns)的一席话让尼克松深信不疑:紧缩银根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复苏的关键在于政府对于工资和价格的控制。

以控制工资和价格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手段,这种观点不仅在美国经济社会中挑起了轩然大波,更是与尼克松所在的共和党纲领背道而驰,因为他们所宣扬的是自由市场经济。尼克松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不过是他在1972年总统竞选中所宣扬的增加就业计划的一部分。但是伯恩斯却对尼克松的决定提出警告说:在当时冷战正处于高潮的时刻,取消金本位在莫斯科以及前苏联的媒体口中,也许会被当成是一个美国走向衰亡的信号。伯恩斯指出,“《真理报》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语句:这是资本主义走向崩溃的标志。”[2]

尽管人们用了30多年的时间才彻底发现问题的根源,但是,真正把问题变成危机的,还是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作出的决策。尽管资本主义并没有立刻土崩瓦解,但是它的确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出现了危机。今天,美元的价值对外国货币的价值正在不断萎缩。那么,谁将取代美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领导者呢?毫无疑问,他就是中国,一个在1971年还处于低潮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工资和价格控制手段降低通货膨胀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以此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但是,取消金本位――而不是抑制货币发行量、重估美元价值――则让原有的问题雪上加霜。

工资与价格控制政策当然无济于事。尽管尼克松于1972年再度当选美国总统,但失业问题却依然居高不下,通货膨胀也并没有远离美国社会(事实上,就业和通货膨胀都在进一步恶化)。而尼克松政府对此作出的反应却依然是工资和价格控制,尽管连他本人也看不到丝毫希望。1974年4月,也就是在尼克松总统辞职之前的4个月,这些政策便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此时,通货膨胀、失业和美元的贬值,便开始肆无忌惮地蔓延于美国社会。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认识金本位的内在含义,以及它何以在国际经济政策中发挥如此重要的角色。在金本位制度中,相关国家同意按其所持有的黄金储备数额,为本国货币确定一个与黄金兑换的固定比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国家为保证战时需求而放弃了金本位制度,他们发行了大量的纸币,并由此而导致这些国家的货币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大幅度贬值,并进而演化为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历史应该让我们引以为戒。放弃金本位给全球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