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晚清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引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惨烈内战。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清军八旗、绿营、湘军、淮军以及各路武装轮番上阵,与百万太平军在大半个中国的辽阔战场上,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血腥厮杀。这场生死存亡的搏斗,参战人数之多,波及范围之广,战局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都创下了纪录。这场血战中,早已腐败昏愦的大清王朝居然从初期的颓唐中重整旗鼓,上演惊天的逆转,成功镇压生机勃勃的太平天国运动,成了赢家。后人读史至此,错愕之际,不免掩卷沉思这历史的兴亡沉浮背后的偶然与必然。大清王朝的最终战胜确实有很大的偶然性,若非咸丰年间有支持清廷的民兵武装异军突起,咸丰皇帝恐怕难免步前辈元顺帝之后尘北逃朔漠的命运。而这支转移世运的异军就是湖南的读书人招募本省山农组建的湘军,它在太平军进入湖南前后投入战场,转战天下,十余年时间,便将“举世大帅无可匹敌”(咸丰朝名臣周天爵语)的太平军彻底镇压下去。王闿运在《湘军志》首篇中写道:

湘军则南至交趾,北及承德,东循潮、汀,乃渡海开台湾,西极天山、玉门、大理、永昌,遂度乌孙,水属长江五千里,击柝闻于海。自书契以来,湖南兵威之盛,未有过此者也。

王闿运称湖南兵威以湘军为盛,其实何止湖南,就是中原所有汉族政权,自有史以来,未有劲旅如此也。由于湘军的赫赫战功,湖南人崛起于这个英雄辈出的乱世,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内,占据了中国军政人材格局的主流。

湘军之所以能够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大战,要归功于它的缔造者和指挥者。他们大部分是崛起于社会基层的书生,他们是那个时代真正的风云人物,他们投笔从戎,几乎是白手起家,仓猝立军,率部走上战场,转眼之间就打出了威风,成为为大清帝国中兴大业保驾护航的威武之师。然而,在不到半个世纪后,早已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终于寿终正寝,湘军所为之浴血奋战的所谓中兴大业,最终不过是绚烂一时的帝国余晖。

这些创造了军事神话和政治奇迹的人物,就是本书介绍的湘军将帅。他们成就了一番令人无法想象的大业,留下了太多令人神往的事迹。这些在战争中起家的乱世豪强,对于他们的名字,读者或许耳熟能详,但对于他们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和所用的方略,他们在湘军中的地位,他们的军事素质和独门技法,以及他们彼此的交往和协力,也许还不是十分清楚。本书为他们书写了各自的小传,力图从多个角度反映他们的人生与业绩,有助于读者加深对这些传奇人物的了解。

既然要写湘军将领,就有一个概念需要理清:到底什么是湘军?在不少人心中,湘军就是曾国藩率领的湖南军队,这种大而化之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历史丰富的细节。其实,湘军有广义、狭义之分。最初,湘军之“湘”,并非是指湖南,而是特指湖南湘乡县。曾国藩奉旨兴办团练之初,和罗泽南、王錱等在湘乡招募团练整训成为勇营,因此这支部队被称为湘勇,这就是狭义的湘军,即曾国藩直辖,以湘乡人为基干的勇营。后来战争规模扩大,湖南各地的勇营都加入了作战序列,湘军的概念就发生了变化。湘军的“湘”就不再是指湘乡,而是整个湖南,湘军的概念,也扩大到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所有由湖南士绅招募的勇营。由于曾国藩声望最高,号召力最强,所以名义上所有湘军都以曾国藩为共主。而实际操作上,湘军存在诸多派系:王錱的老湘营被曾国藩排斥出去后,独立作战,后来由左宗棠编练为新楚军;江忠源招募的新宁楚勇,成军比曾国藩的湘勇更早,在江忠源战死后,由刘长佑继统,指挥上也有相当的独立性;胡林翼在湖北编练的湘军,习惯上被称为鄂军,也相对独立于曾国藩的指挥系统之外。

此外,湘军虽然以湖南人为基干,但湘军将领,却吸纳了不少外省人。如湘军猛将鲍超,四川奉节人;分统李榕,四川剑州人;金国琛,江苏江阴人;朱洪章,贵州开泰人;而塔齐布和多隆阿,甚至还是旗人。虽然鲍超等人不是湖南人,塔齐布甚至还担任过绿营军官,但他们所带兵勇,都是在湖南招募,他们都是在湘军系统里任职的“客将”。

晚清史上,叱咤风云的湘军领袖实在纸不胜书,本书只能精选江忠源、刘长佑、曾国藩、罗泽南、王錱、李续宾、彭玉麟、胡林翼、鲍超、左宗棠共十位作为代表,按湘军队伍成军的先后顺序立传。湘军中最早募勇出省作战的,是江忠源、刘长佑的楚勇。江忠源是湘军的先驱者,他战死后由刘长佑统率楚勇,所以他们两位排在最前。此后曾国藩受命办团练,最早的合作者就有他的同乡罗泽南、王錱。所以曾、罗、王三个湘乡人排序紧随江、刘之后。李续宾兄弟追随老师罗泽南从军,他们都是湘军陆师的先行者。后来曾国藩移驻衡阳,因江忠源、郭嵩焘的提议,操办水师,彭玉麟与有力焉。湘军出省到湖北打仗,胡林翼率数百黔勇北上作战,后借鉴罗泽南的湘军营制,也按例编练起他的新湘军——鄂军。本来,最早参加对太平军战斗的,应该是鲍超,他跟随向荣在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还在江忠源之前。左宗棠在太平军攻打长沙时,已入张亮基幕府,参战似比曾国藩还早。但鲍超跟从向荣时,并不是湘军将领,左宗棠真正单独领军作战,时间还在鲍超统率霆军之后,所以鲍、左两位参战较早的将领,按湘军组建的序列,却排在了最后。

湘军将帅个个都是性格鲜明的人物,本书中的主人公,本身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脸谱。忠如江忠源,冷如刘长佑,贤如曾国藩,坚如罗泽南,烈如王錱,傲如李续宾,刚如彭玉麟,谋如胡林翼,猛如鲍超,智如左宗棠,无不具有典型的意义。他们的特色品质中不仅有时代的凿痕,不仅有传统文化教养的烙印,还有民族性格的陶铸。

举凡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往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当时者迷,跨代者明。湘军人物的去世距今不过一百多年,他们的作为和事迹距离后世虽然并不遥远,但是跟当代人的意识形态仍有许多牵扯不清的纠葛,涉及是非的判断和感情的倾向,这也许是我们用文字来还原或塑造湘军人物的障碍;然而,由于思想的不断解放,我们透过尘封的史料,对那些硝烟弥漫中的身影,可能已经比几十年前看得更为清楚。于是,就有了这部尝试之作,希望能够讨得读者的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