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细分中的虚无目标与实际情境
市场推广的艺术性主要在于细分:寻找出那些需求相似的客户,确保同种产品就能满足他们的要求。①市场开拓者经常按照产品类型、产品价格进行市场细分,也有人按照客户规模或消费心态来进行市场细分。为什么在市场细分上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之后,基于以上分类的创新策略和市场细分计划会惨遭失败呢?在我们看来,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是根据产品属性和客户属性分类。我们通观本书,可以看到,凡是基于属性分类的理论揭示的都是属性和结果的相关联系。但是,只有当市场推广理论建立在基于情境条件分类的基础上,并能够合理地反映因果关系时,管理者才能够知道到底哪些特性、功能和定位能够让客户决定购买一个产品。
想要提高市场推广的可预测性,就需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客户会购买或使用商品。尤其是,客户(可能是企业也可能是个人)需要定期完成哪些“任务”。当客户发现自己必须完成一些“任务”时,他们会四处寻找“能用”的产品或服务来帮助他们完成工作。这是客户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思考程式始于“发现自己需要做一些事情”,然后他们就开始“雇用”能够帮他们有效地、便捷地、便宜地完成这一任务的东西。客户任务的功能特点、情感因素以及社会特性等参数决定了客户的购买条件。换句话说,客户想要做的事情,或者他们想要达成的结果就构成了以情境条件为基础的市场分类。当企业将产品定位于客户所在的情境中,而不是定位于客户本身时,他们就能成功降低产品推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了。换个角度来说,关键的因素是客户的购买条件,而非客户本身。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一家想提高奶昔销量和利润的快餐连锁店的例子。这家连锁店的市场部按照顾客的消费心态来进行市场细分,想找出哪些顾客最有可能购买奶昔。换句话说,它最开始将市场建立在产品上(也就是奶昔),然后按照可能购买奶昔的顾客的特点进行细分。这都是基于属性的分类计划。连锁店聚集了具备“会购买奶昔”这一属性的一群人,然后开始座谈探索,是应该做得浓一点,巧克力多一点,便宜点,还是量更足一点?怎样才能让顾客更加满意?连锁店收集了明确的客户需求,并作出了改进,但却没有显著提高销量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