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他们是怎样筛选和塑造新创意的呢?中层管理者往往不会拼尽全力去支持那些市场前景尚不明朗的新产品。如果市场打不开,企业就会白白浪费数百万美元的资金。这样的运营系统势必要求中层管理者在支持一个计划时,必须针对每个创意的目标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给出可靠的数据。重点客户的建议和反馈也能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如果连产品都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这些证据又从何而来呢?一般来说,只能从过去类似产品的客户群和成功的市场经验中发掘。
创意的塑造过程也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那些经常提交新创意,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屡屡失败的管理者,往往在职业升迁上也会受到压制。事实上,如果这些野心明显的管理者感觉一个计划可能得不到高层的青睐,那么他们连申报都会省了。如果他们看好的创意被他们的上司否定了,人们就会怀疑他们的判断力,从而影响到他们在高管心目中的形象,而这是他们非常在意的。此外,企业的管理开发程序不允许一个有才华的管理者在同一个位置上滞留多年,他们会被派到新岗位上去扩充自身的技能和经验。而这就意味着,中层管理者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业内口碑,让人们看到他的工作成绩,就只能去支持那些能在他们任期内获得成功回报的创新计划。
中层管理者要负责筛选和包装创意,使之成为能够得到资金支持的业务计划。这个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把计划塑造成和过去的成功案例相类似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前途的创意会被摒弃。但是对于寻求成长的管理者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明日的“蓝色海洋”,可能在今天还是一片荒漠。
为什么大型玩具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和BIG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虽然身处同一个市场,但看待事物的眼光却迥然不同?这就是原因。不光是玩具行业,在所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中,经过塑造和包装之后被提交上级审批的创意计划,绝对不同于沉没在底层的创意。
对于追求创新成长的企业来说,最核心的问题不是缺少好创意。真正的问题出在塑造的过程上。为了迎合现有的用户,那些深具潜力的创新想法被无情地改造。我们相信,很多原本可以启动破坏性创新业务的好点子,都在这个刻板的包装塑造过程中被磨去了棱角,变成了毫无特色的业务计划。如果管理者能够理解这些影响因素,学会在决策中驾驭这些力量,就有可能在创新成长的业务领域中不断获得成功。⑥
预知能力的来源:扎实的理论基础
创新业务虽然前途莫测,过程复杂,但是想要对其作出预测,也并非堂吉诃德式的空想。一个研究完善的理论(其实就是陈述清楚什么样的因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果,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因果关系)就能够帮助我们把预想带进现实。管理层往往低估了管理理论的价值,只是因为它们在字面上是和“理论”相关,而不是和“实际”相关。但是事实上理论是可以指导实践的。例如:地心引力,确实是一个理论,而且是一个有用的理论。有了这个理论,我们就可以预测到,如果我们在悬崖上踏错一步,就可能身坠谷底。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