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目标是引导变革的过程,使之支撑工业发展和区域发展。“这方面,政治家们几年前开始关注。我们需要按照不依赖化石燃料的理念,为未来50年建设工业基础。”不经意间,卡斯泰德的完整系统观点与就业和商业发展关联起来了,他的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更大玩家”开始逐渐参与进来了。
第三个目标是不断开发新的做法,与其他那些有意摆脱化石燃料依赖的地区共享,同时持续拓展创新。“如果全世界都把我们当做一个领先者,我们就必须让大学和其他机构参与,不断创造知识。”
今天,有200多人受到瑞典北部地区“生物燃料区”这一愿景的吸引,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包括学生项目、区域商业、建筑及城镇设计,以及原料开发和乙醇生产的持续推进。比如,2004年年中,一家旨在从木屑中提炼纤维素乙醇的实验工厂开业。木屑是瑞典庞大的林业大量产生的废弃副产品。第一家从木屑中提炼纤维素乙醇的示范工厂将于2009年投产,第二家示范工厂将在2012年投产,第三家将在2014年投产。“我们要做许多方面的生产流程改善,以便与他人共享,”卡斯泰德说,“新工厂采用的技术,在全球许多地方都可以应用。”
另一点同样重要--企业、政府、设计师和学生都参与到一个深度的、持续进行的对话过程中,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远景。“我们一直在学习,学了很多,学得也很快,”卡斯泰德说,“关键是要不断地朝前想,想未来30年、50年,同时也持续开发,开发在这个时间框架中可持续的流程、设计和能源供应来源。要将这个世界的温室气体排放降低80%~90%,我们需要系统变革。这就意味着人们一起工作,创造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汽车、建筑、能源基础设施,以及许多从未出现过的东西。”
“生物燃料区”这个愿景,不仅迷住了瑞典人,也迷住了全球其他地区的许多人,这倒也不太令人感到特别意外。现在,卡斯泰德正在帮助协调一个由欧盟出资2 000万欧元支持的全球项目,项目涉及的10个地区都想跟随瑞典北部的变革脚步。“这项新的行动的目的是,尝试加速知识转移,并加快变革的速度……是试着把火种带到那些城市去,让变革之火继续蔓延下去。”
卡斯泰德的经历也让他对未来将会发生的深刻变革想了许多。“生物燃料当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我们必须应该更加精打细算地使用交通工具;我们不能再绕着地球、把蔬菜运来运去;我们必须采取断然措施,提高能源效率,不管采用哪种能源方式。如果我们尽最大努力降低能源消耗,也只能做到60%的能源来自可持续资源,那么,我们将来要么就被迫忍受更高的能源价格,要么就被迫少用能源。”
“我们已经把廉价能源当做了一种‘人权’。为保障获取廉价能源的‘自由’,也准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不仅是政治代价,甚至是军事侵略。”我们依赖廉价能源,又全然不理会我们执著于其中所产生的副作用,这就是确定“泡沫”中生活的关键因素。“最终决定一切的是态度的转变,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我认为,‘生物燃料区’之所以让人感到振奋,正是因为大家不仅看到新技术,更看到了转变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