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军的全面进攻计划
2月南线德军序列
顿河集团军群(2月12日重组为南方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霍利德战役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第3、4罗马尼亚集团军。菲特尔-皮克战役集群
B集团军群:第2集团军(主力被包围),第2匈牙利集团军(被围歼),第8意大利集团军(被击溃),兰茨战役集群(2月1日组建,21日改为肯普夫战役集群)
A集团军群:第17集团军,克里木指挥部
经过1943年1月的交战,德军南线北段的B集团军群已经被击溃;曼施坦因顿河集团军群虽然救出了高加索的第1装甲集团军,并继续占据着罗斯托夫,却也被红军压迫着后撤到北顿涅茨河、顿河下游地区。
到1943年2月2日,东线南部战场,由北向南态势如下:
B集团军群主力崩溃后,红军丢下被合围的轴心国军队,以布良斯克方面军第13集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的庞大兵力,涌过400公里的缺口,顶着暴风雪向西推进。德军在库尔斯克方向只能以第2集团军残部聊作抵挡。而在哈尔科夫方向,则在2月1日临时组建了所谓兰茨战役集群。
向南进入顿河集团军群战区。该集团军群编成内有23个师,包括11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在其左翼,从利西昌斯克到克拉斯诺顿一线,部署有从高加索赶来的德第l装甲集团军。包括第40装甲军、皮克战役集群所属部队,总计5个半师。第3装甲军也在赶往战场。当面红军为西南方面军近卫第l集团军以及近卫第3集团军右翼。
克拉斯诺顿至马内奇河口250公里的地段内,部署着霍利德战役集群,包括第17、29军,米特军,总计7个师;当面为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5突击集团军,第2近卫集团军。
右翼,部署了德第4装甲集团军,主力为第57装甲军(2月2日兵力为第17、23装甲师,第111步兵师,“维金”师),总计10个师,包括6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当面红军为南方方面军第5l、28集团军。
至于被打垮的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残部,则在1月底陆续撤离了战线。德国人只能依靠自己拼命了。
东线南部战场形势岌岌可危,德军遭受了空前的损失。仅1943年1月份,东线德军的死亡人数就达到了创纪录的180310人,还有20万左右的兵员被装进了苏联战俘营。这一切使希特勒忧心忡忡,以至于不吃安眠药就无法入睡。1943年2月7日,希特勒在纳粹地方长官面前承认:德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表现极为糟糕,东线漏洞百出,在斯大林格勒损失了4个集团军的兵力。为了对公众隐瞒真相,希特勒甚至禁止发布关于冬季战局的统筹公报。
苏联方面的气氛则完全相反。1943年2月4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前线的有功将领,他罕见的热情使将军们感到陶醉。这情绪不仅洋溢在克里姆林宫,甚至也传遍了前线和后方。红军军官开始在西方人面前炫耀他们的勋章和战功,而后方生活困顿的苏联人民,对于胜利的希望也开始高涨起来。
在陶醉的气氛中,一种类似于1941-1942年冬季反攻的情绪开始蔓延开来。战场上,斯大林和他的将领们追求目标越来越多的。当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第6集团军于2月2日彻底覆灭后(参见《东线1941-1945:斯大林格勒》),斯大林并没有把围歼第6集团军的顿河方面军直接投入南线的进攻,而是命令其北上,以迂回德中央集团军群布良斯克-奥廖尔突出部的后方。
为此,顿河方面军被改组为中央方面军,司令员还是罗科索夫斯基。这个新方面军下属原顿河方面军的第21、65集团军,以及来自大本营预备队的第2坦克集团军和第70集团军。罗科索夫斯基本该在2月15日向库尔斯克西北面的谢夫斯克实施进攻。但由于距离遥远,大雪封路,他事实上不可能如期发动战役。
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将军情绪更为高涨。他在1943年1月初给总参谋部的报告中认定,德军顿河、A集团军群将放弃固有阵地,撤退到第聂伯河以西。瓦图京认为必须阻止德国人逃跑,并剥夺对手巩固阵地的机会。为此需要组成强大的快速集群,向亚速海沿岸的马里乌波尔方向实施深远突击,截断德军的退路,将其围歼在顿巴斯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