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案例说明,“直观推断法”也在不断演变,它们同样需要深入研究。丹?艾瑞里(Dan Ariely)在《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一书中讲了一个例子,用以说明营销人员如何将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卖给我们。索诺玛公司(Williams-Sonoma)首次向市场出售面包机时,只有一种机型,而且价格不菲。面包机几乎卖不出去。为解决这一问题,索诺玛公司推出了一种新的、更昂贵的机型;随即,老型号的机器销量骤增--因为它尽管价格没变,但与新型号比起来却显得便宜了。艾瑞里解释说,这是因为人们通常考虑商品的相对效用,但却不善于衡量其绝对意义上的价值。那种更昂贵的机型就是一种障眼法(cognitive camouflage)。
然而有一点你可能不清楚,无论是属于“理性”派还是“非理性”派,这些经济学家其实同大于异:他们都有一种被称为“物理羡妒”(physics envy)的心理。数学是美丽的,数学模型威力无穷。模型是对现实的简化--否则它们就没用了--而经济学家像物理学家一样,将人类想象成具有某些行为规则的粒子。一派经济学家采用“理性选择理论”推导出的规则,另一派则依赖那些规范着“非理性行为”的系统性规则,但两派人都将人类看做粒子。
然而可笑的是,经济学家使用的模型比物理学家的模型更加简单。物理学中有多种基本粒子--奇异夸克、粲夸克、 介子、胶子--经济学家研究的却只有一种“粒子”。所有人类,无论是否为“理性人”,都被一视同“人”。经济学家们认为,无论人这种粒子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没道理会有多种作不同选择的粒子。我们认为,人们以各种不同方式作出选择,所有必须扩展这些粒子的类型--因为有不同类型的人存在,所以如果想彻底理解他们的选择,就必须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