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世界不是平的(6)

韩国曾是美国牛肉的第三大进口国,2003年,由于美国疯牛病引起的恐慌,韩国政府暂停了从美国进口牛肉,5年后,2008年4月,随着韩美的不断磋商,韩国准备放宽对美国牛肉的限制,结果引发了韩国民众的强烈反对。

2008年5月,虽然韩国农业部部长郑云天表示:“政府已经对进口牛肉制订了新的卫生标准,美国牛肉是安全的。”但是韩国的民众并不买账,韩国媒体甚至报道“94%的韩国人拥有患上人类疯牛病的基因”、“食用美国牛肉的人就像实验动物”。

事实上,这简直就是一场围绕牛肉展开的政治阴谋,它就如同好莱坞电影一样紧张刺激。

根据《朝鲜日报》和经济学家的分析,真正这场牛肉大战的情节应该是这样的:首先,韩国政府希望美国国会能够通过自由贸易协定(FTA),以便促成两国的自由贸易,而韩国能够以此打开美国的汽车、通信等市场。

美国在牛肉生产方面占据着强大的比较优势,而韩国家庭式的生产方式无法同美国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进行抗衡。

接下来,经过同美国的艰苦的谈判,最终韩国在牛肉市场上做出了让步,同意逐步放开牛肉市场,为此政府宣称美国牛肉已经达到所谓的“安全标准”。

然而,这样的决定尽管对韩国消费者有利,但却使得韩国农民处于劣势地位,利益集团的出现使得剧情更加戏剧化,韩国在野党首先鼓动韩国农民进行抗议活动,并且散布出骇人听闻的言论“食用美国牛肉的人就像实验动物”。

结果,在韩国民众的抗议下,韩国政府做出了让步,推迟了进口美国安全牛肉的时间,而韩国总统的支持率也创下新低,为此韩国总理不得不向总统提出内阁成员集体辞职,以承担因向美国开放牛肉市场而在国内引发政治危机的责任。

整个事件越来越复杂,媒体、政府、利益集团、农民都牵扯进来,让人目不暇接。

韩美贸易战告诉我们,尽管贸易取决于国家利益,但贸易背后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利益集团,而国家之间的贸易常常沦为利益集团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

曾经触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金融大鳄索罗斯曾经形象地总结说:“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经济史的演绎从不基于真实的剧本,但它铺平了累积巨额财富的道路。”

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人萨拉?邦焦尔尼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从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这本畅销书和一次有趣却又充满挫折的冒险:4岁的儿子不得不拥有标价68美元的“意大利”鞋;厨房的抽屉坏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购买生日蜡烛竟成了折磨人的头痛事,杂货店除了中国蜡烛,啥也没有;能到手的最“美国”的灯,也用了中国制造的关键零件,是一盏混血台灯;丈夫去法国旅行买的纪念品艾菲尔铁塔钥匙链也是中国制造……

作者经过一年的艰辛尝试,证明中国制造在美国普通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今天,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行销全球,全世界70%的电风扇来自中国,55%的电热水壶来自中国,服装、玩具、家用电器等等更是充满世界各地,有两百多类中国产品销售量位居第一,中国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实力意味着中国的经营模式将很快成为全球效仿的标准,这在商业上被称作“中国价格”。

劳动力工资水平低就是中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非常充分,资金却非常匮乏,最终的结果是,劳动力的报酬低,而资本的利润率高,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这也是中国的比较优势。

然而,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总是声称:中国的工资水平比我们这里低得多,他们能够以非常低廉的成本生产玩具、服装、皮鞋等等,我们应该保护我们本地的生产商,对中国的产品征税,或者发布禁令。

美国的确是这样做的,借助“反倾销法”阻碍进口中国产品,用以维护美国公司的利益,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保护本国的产业。

这种荒谬的观点其实曲解了比较优势的真正含义。

美国的工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娴熟的技能和大量的资本设备,这些因素促成了他们拥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比较优势,而这正是他们高工资的来源。

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低工资正是低生产力的体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