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腰果、咖啡杯和行为经济学的诞生(4)

这个活生生的捐赠效应的例子理所当然与咖啡杯的例子不同,甚至用行为经济学的术语对这对父母的行为进行分类都是不够尊重的,但领养小孩和咖啡杯事件所体现的心理现象却是一样的。假设两对已经各自领养了小孩的夫妇,在听到中国领养机构说因为工作的失误把两个小孩弄错了的时候,即便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我想他们也还是会领养他们现在的小孩。

心理账户

塞勒还发现他早期记录的另一奇怪现象也与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理论相吻合,塞勒称之为“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在他看来,即便金钱是可以替代的,如得到10美元又损失10美元也能让人回到起点,但人们对钱的心理体验,以及他们在心理上对待收益和损失的方式,却往往不符合这种可替代性。

假设一位女士买足彩中了100美元,但当天她弄坏了公司的设备又要赔偿50美元,此时她的感觉会与那些中了50美元的人们的感觉一样吗?50美元且抛开不说,这位女士事实上经历了两件事:获得了100美元和失去50美元,而且得到100美元的那种兴奋会因赔偿50美元而消失掉大部分。因此,如果该女士是位理性的人并且认为金钱是可替代的,那她会把当天发生的事简单地归结为单纯的金钱交换,并因赚取了50美元而感到高兴。

但人们并不总是那样理性,当他们在经历一些事情时,他们并不会简单地用结果来衡量它们,相反,他们更看重经历本身!

看看人们经历那些好事的方式。一个小孩用10分钟的时间一下子打开了他所有的生日礼物,那么打开后的5分钟内他会享受到最大的快乐。相比之下,如果他早晨上学前打开一个礼物,晚上放学回来后又打开一些,在奶奶下星期来看望他的时候再打开一个,那么他就会获得更多打开礼物时的那种快乐心情。或许没有用10分钟的时间打开所有礼物的那种兴奋之情来得强烈,但获得的总体快乐则很可能会更多。

换句话说,得到许多小的收益比一次获得很大的收益感觉要好。这也是为什么商家总是在广告的结尾说有小礼物赠送,也是为什么当我的小孩钢琴弹得很好时,我并不仅仅说“弹得很棒”,而是告诉他弹得好在哪里。我会跟他说:“泰勒,你的弹奏让人获得一种动感,而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