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虚惊一场(1)

就在尼克松访华的公告发表后不久,为进一步推动和驾驭中美关系的进程,周恩来接见了有影响的美国《纽约时报》副社长、著名记者詹姆斯·赖斯顿,并与他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谈话。周恩来亲自审定了谈话记录,并同意在《纽约时报》发表。

周恩来详尽阐明了中国对于中美最高级会晤以及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所采取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要求,从而公开向美国政府和尼克松本人“将了一军”。

谈到尼克松要访问中国时,周恩来说:中国这样的国家,美国封锁了20多年了,觉得要求看一看,也很好嘛。愿意谈嘛,我们也愿谈。当然毫无疑问,好多问题我们双方的立场不一致,观点有很大距离。如果要和缓,总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吧,总要研究一些问题嘛,这些问题都可以摆到桌面上谈嘛。当然,我们也不指望问题一次就统统解决,那是不可能的,是不实际的。但是接触接触,就会找出一个头,从什么地方开始解决问题。

周恩来赞扬尼克松敢于冲破偏见、承担风险、首先访问中国的勇气。他说:尼克松这回决定要到中国来这一件事,别的党派也说别人是不敢的。从这一点上看,他还是有一点勇气的。

周恩来的这篇谈话,起到了向美国总统施加某种压力,促其三思而行的作用。

当时,正当尼克松派基辛格为准备总统访华作第二次中国之行时,美国白宫和国务院之间爆发了一场争论。国务卿罗杰斯坚决反对这项计划。

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看了周恩来的长篇谈话后评论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只能“提前实现,而不能推迟”。

尼克松、基辛格权衡再三,没有改变初衷。

然而,正在这个时候,中国国内政局发生了一次重大变故。9月13日中国“第二号人物”林彪阴谋加害毛泽东败露,仓皇北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

9月中下旬,周恩来充分地估计到了林彪事件可能会给处于关键时刻的中美关系带来某种消极作用。

凭美国的情报网,尼克松一定知道中国国内发生了大的政治变故,但又不可能知道得很具体。尼克松会不会因为这个而放慢甚至后退迈向中国的脚步 这很难说。

把林彪事件告诉尼克松,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必须让尼克松知道,中国在中美关系的态度上一如既往。

细心的周恩来几天都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他记起了上次和基辛格共同商定的负责中美联系的巴黎秘密渠道。

9月27日,人民大会堂。周恩来开完会特意把将要去巴黎的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符浩留了下来,郑重地对他说:“有关林彪叛逃的事,见到黄镇同志时,把情况告诉他。”周恩来顿了一下,又说:“还有,中央已决定逮捕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这些也告诉他。”

周恩来还叮嘱说:“只告诉黄镇一个人。”

周恩来此举,意在向黄镇大使交个底。黄镇知道林彪叛逃,不会影响中国对美国的态度。这样,当美国驻法国使馆武官沃尔特斯与他联系时,他心中就有底了。

事情完全如周恩来所料。9月中旬以来,汇集到尼克松和基辛格面前的各种情报表明,中国国内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一架中国喷气式飞机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毁后,中国所有的领导人都没有公开露面,所有的机场都关闭了,军队也似乎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尼克松和基辛格都在担心会不会由于中国国内政局的震荡而影响中美关系,他们早就怀疑中共高层领导在对美政策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直至接到沃尔特斯报告,说他和黄镇大使接触,黄镇的态度照样爽快,中国对安排尼克松总统访华的事没有中断,尼克松和基辛格悬着的心才算落下来。

10月16日,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基辛格受尼克松的委派,坐上了总统专机“空军一号”,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北京之行。目的是“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基本的安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