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起兵晁错丧(9)

而此时,晁错的死期到了。

我们知道,晁错自恃其才,性格高傲,行事专断,手段残忍,所以在朝的大臣大多不喜欢他,只是碍于皇帝对他宠幸,还不敢怎么表露。窦婴当过吴国的国相,和刘濞关系肯定不错,一直就是坚决反对削藩的大臣,和晁错本来就有过节。所以七国起兵叛乱的消息一到,窦婴也有点慌张,因为既然他在吴国当过国相,却没有及时揭发吴王,如果皇帝要责问他,他是没有理由洗刷的,所以他觉得自己得想办法过这一关,正在考虑的时候,袁盎上门拜访来了。

袁盎也被文帝派到吴国,当过吴国的国相,文帝本意是派他去监视吴王,察探吴王的反状。在这时候,窦婴和袁盎可以说是一根藤上的蚂蚱,只有联合起来,才好过关。袁盎在吴国,也确实亲眼目睹了吴王的很多行径有反叛嫌疑,但他深知如果自己揭发出去,就会遭到暗杀,所以每次向长安汇报,都说吴王很好,绝对不会反叛。现在吴王却反叛了,他怎么去面对皇帝?何况这个皇帝不比先帝,一向心胸狭窄。

好在袁盎这家伙生性狡诈,而且非常圆滑,这只要去汉朝档案馆查查他的档案就知道了。他父亲当过群盗,自己也曾经当过吕禄的舍人,后来吕氏家族全部诛灭,袁盎竟然没有受到牵连,可见非同一般。袁盎受到哥哥保举,在宫中为中郎,和文帝宠臣宦者赵谈关系不好,心里有些忧虑,他侄子袁种在宫中当常侍郎,就给他献了一计,说:“君当众侮辱他,让他没脸见人。这样就算他以后谄毁君,皇帝也不会相信,而会认为他是公报私仇。”袁盎听从了。有一天,文帝驾车出游,让赵谈陪乘,袁盎就拦住车,道:“臣听说和天子共坐一车的,都是天下豪杰,现在汉朝虽然缺人,也不至于沦落到陛下要和一个阉人共坐一车罢。”文帝非常惭愧,立刻让赵谈下车,赵谈气得当场哭了。

袁盎没有别的功绩,除了装出一副直臣的样子。但他所劝谏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有一次文帝兴起,驾车想从霸陵上驰下,袁盎就马上上前揽住辔头劝谏道:“臣听说千金之子,不坐在高堂的边缘;百金之子,不骑在殿堂的高栏杆上;圣明的天子不履危险之地,不行侥幸之举。现在陛下坐着六马驾的高车,驰下危险难测的高坡,万一马惊出了问题,陛下怎么对得起太后和高皇帝呢?”文帝一听,觉得这家伙挺关心自己的,心里对他更加喜欢。这就像我们现在一些马屁老手对领导说:“局长,我要批评你了。你怎么能熬夜看文件,这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实在很肉麻。

这样爱护君主,君主也未必都买账。所以马屁拍到马腿上的时候所在多有,袁盎也一直不是很受宠。好在他因为劝谏,得了一个“直”的名称,搞得大家都很佩服他。他也是擅长搞关系的,对待下人非常好,当陇西都尉的时候,搞得士卒都很拥护,愿为他卖命。最离谱的是他当吴国相的时候,侍妾和他手下一个小吏私通,他知道了也装聋作哑。反而是有人告诉那个小吏,说袁盎已经知道你和他侍妾私通了,你还是快逃罢。那小吏吓坏了,骑马就逃,袁盎一听,立刻亲自驱马去追。好容易追上了,小吏以为性命不保,哪知袁盎却告诉他,自己卖命来追,其实是想把侍妾送给他,叫他不要惊慌,这小吏感激涕零,从此死心塌地成了袁盎的心腹。

看看,袁盎在吴国当国相,就干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一点正经事没干,天天饮酒作乐,装糊涂,写给长安的文书都是为吴王说好话。吴王也因此对他大为喜欢,赐给他不少财物。他可谓尸位素餐,如果是个忠直的大臣,能这样做吗?显然,这家伙根本不配称为“直”,行事方式是曲之又曲。

这样的人当然和晁错这种死心塌地忠于主子的人搞不好关系。他们在朝廷,一向也是势同水火,晁错在的时候,袁盎避之唯恐不及;袁盎在的时候,晁错也拂袖而去。总之几乎连话都不讲。晁错也一直想找机会让袁盎吃吃苦头,后来当上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当即让人调查袁盎和吴王的财物往来,发现袁盎确实收了吴王很多财物,于是奏报,想处死袁盎,不知道刘启吃错了什么药,竟然下诏赦免袁盎,仅仅将他免为庶人。晁错不甘心,继续寻找机会,准备出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