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相互妥协忙(1)

汉十二年(公元前165年)夏四月甲辰(25日),刘邦带着征战英布时留下的箭伤,抱憾地死在长安的长乐宫中。五月丙寅(17日),太子刘盈即位。

这时大汉的天下表面上还算稳固,其实仍蕴藏着极大的危险不安。刘邦生前对此是心知肚明的,在他死前的五个月,也就是他征讨英布回师的路上,经过他的老家沛县,把家乡父老都召集在一起饮酒为欢,酒筵上虽然充满衣锦还乡的自豪和得意,但忽地想起时光如电,自己垂垂已老,而国家动荡,前途未卜,不由得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当即慷慨起舞,唱出了那首闻名后世的《大风歌》(史书上一般称为“三侯之章”,因为诗中有三个“兮”字,而“兮”和“侯”古音又很相近,可以通用):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诗咏言,歌咏志。抒发真情才是好诗,刘邦虽然没多少文化(他能当上亭长,按照秦朝选拔小吏的标准,文化也不能算太低),但因为唱这首歌的时候动了真情,竟然流传千古,三句大白话盖过了古今无数才高学赡的文人,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刘邦这时是多么盼望能有勇士忠诚无私地帮他守卫这份来之不易的巨大产业啊!

显然在以后的日子里,刘邦脑中一直萦绕着这个悲观念头,在他死前的一个月,他又下了一道意味深长的诏书,声称:“我起兵十二年来,凡是跟从我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都受封为王、列侯、关内侯,跟随我出蜀汉定三秦的人,都世世免除徭役,我对天下的贤士大夫可以说是没有负心了。如果你们当中将来仍有对不起我而起兵造反的,希望天下人都来讨伐他。”

这道诏书说得冠冕堂皇,但我们听在耳朵里也就罢了,不必放在心上。刘邦他对得起谁啊,功劳最大的三个诸侯王被他杀了,还好意思说“吾于天下贤士大夫,可谓无负矣”吗?但他仍要这么说,只是为了安慰自己。他其实心里挺惴惴不安的,每个帝王都会犯孔子说的那种“既得之,又患失之”的毛病,刘邦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对他抱着同情的理解。毕竟,我们和他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和刘邦怀着同样担心的是吕后。虽然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最可怕的潜在敌人已经及时清洗掉了,但是朝中这么多功臣骁将,就一定靠得住吗?当然,这些功臣骁将很大一部分曾经和刘邦是老乡,关系密切,韩信他们三个人则是半路投靠刘邦的,和刘邦的关系没有那么铁。而且,功臣们仅仅是列侯,没有反抗朝廷的实力。不过,毕竟他们人数众多,造反的潜在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刘邦的成功,是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布衣的成功,和以前所有王公诸侯乃至皇帝血管里都流着世袭的高贵血液截然不同。不管史家怎么粉饰刘邦也是出自尧帝的贵族血统,恐怕刘邦自己也认为那是一个鬼话,骗不了人的。既然刘邦这个泥腿子都能当皇帝,其他的功臣如周勃等就不能当吗?

吕后越想越怕,日夜和她的幸臣审食其密切商量对策。审食其也是沛县人,早在刘邦和项羽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就被安排侍候吕后,汉二年,还曾经和刘邦的老爸、吕后一道被项羽的人马捉住过,和吕后可谓是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过了两年,楚、汉谈和,他们才一道被项羽放回。以后,审食其在破项羽的战斗中有功,被封为辟阳侯。他和吕后还可能有点不明不白的私情,我们知道,这世上男女情人之间,有时比和爹妈还亲,审食其也就自然成为吕后最可靠的亲信,可以说是达到了“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衾死同穴”的水准。

此刻,吕后对审食其说:“老审啊,朝廷那些将军我不放心啊,你想想,当年他们和先帝一样都是平民百姓,后来对先帝称臣,心理未必心甘情愿啊,如今先帝驾崩,他们岂肯臣事少主?我看啊,干脆发兵把他们全部杀个干净,否则我儿子的皇位坐不稳当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