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就有抑郁症患者(3)

◎滥用药物,无法集中注意力,紧张,自卑,忧伤。

◎进食障碍,体重迅速减轻,易激惹,强迫自己不进食。

◎性功能障碍,对性失去兴趣,在性生活过程中也感觉不到快乐。

※当你觉得很痛苦时,寻求他人的帮助

◎请记住,没有谁注定要忍受痛苦,你不需要一味地强迫自己忍受。如果你持续出现以面任何症状,告诉你的家人和医生,积极寻求帮助和治疗。

◎针灸,瑜伽,太极拳,修行冥想,可以促进我们放松身体,释放精神上的抑郁、压力和焦虑。历代修行的高僧大多健康长寿,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长期平心静气、修身养性、心如止水。

◎学会放松身体。当你感到压力十分巨大时,静坐,冥想,并配合深呼吸,这有助于放松身体,降低心率和血压。

○首先要找一个不被打扰的地点和时间。

○坐直。不要躺下,躺着有可能睡着。

○冥想时,最好空腹。

○不一定要打盘腿,你完全可以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或床上。

○在冥想之前洗个澡有助于放松身体。

○不需要点香或者蜡烛,但这么做可以营造一些气氛。

○你可以选择在早上进行冥想。

○体会一呼一吸的感觉,或是仅仅平静地欣赏你周围的事物都可以成为通向心理平衡的途径。

○冥想并非仅仅是放松这么简单。后者只是简单地使身体和心情放松休息下来。冥想却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或想法上,在长时间反复练习下,使大脑进入更高的意识(类似禅的“入定”),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冥想的方法不胜枚举。有坐禅冥想,也有站姿冥想,甚或舞蹈式的冥想。祈祷、读经都属于冥想的范畴。选择合适自己的冥想方式很重要,如果你选择的方式不合适自己,做起来不但痛苦,而且白费心力,最后还会带来身心的疲劳。凡是可以达到“无心”,也就是能够停止低我意识(左脑意识)的活动,都可是适合你的正确冥想法。不过,到底什么冥想法适合你只能靠自己的感性来判断,别无它法。

◎改善你的饮食,注重膳食平衡,这同样有助于精神疾病的康复。

◎接受心理治疗。你可以找心理医生帮助你走出困境,仅仅是向心理医生倾述你所感到的痛苦,便是很好的治疗手段。

◎表达疗法,艺术,舞蹈和音乐帮助自己,刺激身体产生愉快的感觉。当人处于精神愉悦时,脑内均会大量分泌“脑啡肽”。此时,人心情好极了,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自身免疫力也明显增强,形成良性循环。

◎看看在你的城市有没有类似于“病友会”之类的民间组织,如果有的话,参加他们的活动。在那里,会有和你类似的人存在,他们能理解你的痛苦,你们能互相帮助。

◎选择一种锻炼方式并坚持下去。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脑内有益化学物质内啡肽的分泌。这种物质可以使人心情振奋、精神愉悦。体育锻炼还能改进对自我形象的把握,分散自己对日常忧虑的过分关注,这些都有利于改善人们的情绪。没有必要苛求自己一定要进行45分钟气喘吁吁的锻炼,你可以把这45分钟拆散成许多小板块,在一天中分多次进行,我们认为短短10分钟的慢走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网上查询心理健康的知识。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唾手可得。在开始任何治疗之前,你可以先通过互联网相信了解一下这些治疗的信息。这会让你做到心中有数。

※心理医生与精神科医生是不一样的

◎精神科医生可以开药,而心理医生通常是不开药的,他们只能“听”和“劝”。

◎两者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心理医生的服务对象是心智比较正常或完全正常的大众人群。精神科医生面对是罹患精神疾患者,这些患者与现实的分离比较显着。

◎工作方式不同。心理医生以心理咨询为主,强调与来访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并对来访者提供一些应对方案供其选择,也就是说,心理医生的治疗多半是以沟通的方式进行的,很少为患者开具药物。而精神科医生除了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之外,还会为患者开具抗精神病的药物进行治疗。

◎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的知识结构不太一样。精神科医生的精神医学知识非常丰富,而心理医生的知识则涉及心理学、健康学与精神医学等各个领域。精神疾病患者在发病时期,应接受精神科医生的治疗,此时心理医生派不上太大用途。而当他们在康复期时,或处于发病间歇期时,则应强化心理治疗。

◎正常人与精神疾病患者之间有一个过渡带,优秀的精神科医生,同样也能胜任一般心理医生的职能。因此,我们说虽然两者有区别,但也有许多共通和协同之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