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泄密的“丹麦提案”
当大家排除“气候门”的干扰,气定神闲坐下来进行认真讨论时,冷不丁又冒出一个热点,把大家的眼光又吸引过去,这次的影响明显高于“气候门”。“气候门”毕竟陷于学术及研究者的道德等,但这个“丹麦提案”却让人感觉气候大会上有浓浓的硝烟味。
至此,气候大会中两大阵营的角逐,气候变化大会中难以掩盖的“鸿沟”彻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如果说“气候门”只是一?开场戏的话,那么“丹麦提案”则算使哥本哈根迎来一个小高潮。与“气候门”相似,它也是一个泄密事件,同样给气候谈判大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丹麦提案”就是东道主丹麦与美国、英国等起草的一个秘密协议,也是他们背着其他国家私底下搞的,之所以秘密进行,主要是有一些见不得人的地方。
与“气候门”突然暴发不同,“丹麦提案”的出现却是有一些预兆。
刚到哥本哈根,就有一些国际环保组织人士传言东道国丹麦准备了一份秘密谈判文本,有可能在大会期间抛出。消息人士称,这份秘密文本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是一种伤害。而中国也牵头和印度、南非、巴西(共称“基础四国”)准备了一份秘密谈判文本作为应对。
国际场合,这种小动作在所难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本身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相互扔砖头、捅刀子的事并不少见。
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记者会上,有记者希望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就对中国版的“秘密文本”进行评价,这引起了中国代表团的不高兴。当时解振华的回答是,中国坚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之下继续进行谈判,反对抛开先前的谈判案文而另起炉灶。中国反对私下里搞小动作,但别人都搞了小动作,“基础四国”和“发展中国家集团”也只好着手准备反击。
解振华清晰的表态,很快在谈判会场内外传播开来,消除了环保组织对中国的疑虑。
兵不厌诈,大家其实已经事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作为东道主,丹麦整个提案出来也算分内之事,但“丹麦提案”为什么最后还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呢?
“丹麦提案”最大的败笔是仅仅提出了长期合作的共同愿景,却从框架和原则上彻底抛弃了《京?议定书》,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的心理底线。
“丹麦提案”的意思是,以前达成的共识、协议什么的难免勾起发达国家不快的回忆,这样影响和谐,也就不再纠缠过去了,大家一起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更宏伟的蓝图。
不过这次描绘人类蓝图的主笔是欧美的发达国家,草案要求将应付气候变化的融资拨款大权交给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银行。这样一来,发达国家便拥有了一项特殊权利,它们可以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表现”来决定是否向其提供资金援助。最后当家做主的显然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只能眼巴巴等待着可怜的援助资金?
根据该草案设定的人均排放标准,发达国家可以比发展中国家多排放一倍的温室气体,即从现在起到2050年,发达国家可人均累积排放2.67吨温室气体,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只可累积排放1.44吨。发达国家处处吵着闹着向世界发展中国家推销人权、平等,但在碳排放权上却把原则、道义给全忘到脑后去了。
按以前气候谈判所确立的原则,在全球的减排中,发达国家义无反顾应该作出表率,在地球的污染史中,发达国家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但丹麦提案中发达国家的责任却推得干干净净,这像发达国家在聚餐,吃到酒足饭饱,?后把发展中国家拉到桌子上来,最后算账时,大家AA制。
在与中国进行了3天的闭门磋商后,“77国集团加中国”2009年主席、苏丹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召开新闻发布会,代表77国集团宣布反对“丹麦提案”,对丹麦首相拉斯姆森进行了严厉批评。
“这份文件的出笼,让我们对谈判程序非常失望,因为明显没有同发展中国家进行过足够的磋商、缺少透明度,其中更多反映的是美国和欧盟的意见,而没有怎么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国际乐施会代表团的政策观察员科阿茨(barry coates)对CBN记者表示,这不是很公平。
“丹麦提案”显然触发了发展中国家最敏感的神经。对世界气候问题最不积极的发达国家明显是推卸责任,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明显是一种污辱。
“丹麦提案”也引起了聚焦在哥本哈根的环保人士的气愤,使抗议达到了一个高潮。
“丹麦提案”公布的当天晚上,这种气愤达到顶峰,来自非洲国家的参会代表选择在大会主会场——贝拉中心的媒体中心不远处大声演讲、抗议,宣称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终受害者,一时间听众云集,阻碍了会场内部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