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天堂

同一场战争,视角不同,看到的也各有不同。

和平主义者看到了“堑壕战”,无尽的哀嚎和死亡,还有惨烈、血腥的“绞肉机”;

军事独裁者看到的是帝国的强大、权力的扩张、欲望的膨胀;

普通百姓看到的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处于外交时代的摩根财团银行家们,则看到了“机遇”,看到了美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大趋势,即便杰克对一战令金融霸权易手的看法持嘲讽的态度,但敏锐的戴维森、拉蒙特等人已经“嗅”出了战争之中的无限商机。

“战争令整个欧洲的信贷活动终止,硬币支付停顿,所有国家都在开始延期偿还债务……到处充斥着诱人的利益。

……就好像突如其来发生了一场地震,现在人们还有些惊慌失措,不过很快就会一切正常的。”

在战争爆发之初戴维森发给拉蒙特的电报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摩根合伙人溢于言表的兴奋之情。

乱世出枭雄。一战给了杰克、戴维森、拉蒙特等金融家施展雄才的最佳舞台。

形势正如戴维森所预料,美国开始陷入恐慌:股市交易停滞,农产品出口大幅下滑,泛大西洋贸易停顿,黄金大量流出美国。

令华尔街恐慌的还有一件事:美元汇价猛跌导致纽约即将到期的8000万元欧洲债务负担陡然加重。

债务,还,还是不还?这是个问题。毕竟欧洲正乱着呢,早已无暇顾及纽约这点债券,能赖点就赖点吧。

“绝对不可以。”杰克给出了响亮的回答,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这一方面是绅士银行家准则——诚信使然,更重要的是此举使“亲英派”杰克在不违背美国“中立”承诺的前提下,可以为协约国尽点绵薄之力。

摩根财团同库恩-洛布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偿债辛迪加,他们亲自押运筹来的黄金进英,存入英格兰银行。

美国负责任的金融大国形象一举树立起来。

这项业务向欧洲乃至全球发出了信号:纽约可以像伦敦一样,保证金融行业的安全。

这可能是杰克万万没有想到的,对英国怀有无限敬畏之心的他,不过是在践行、坚守英国金融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底线。但在不经意间,杰克所代表的美国金融业已将“前进的标杆”甩在了身后。

无招胜有招,“前浪”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被“后浪”给拍到了身后,“后浪”还一脸无辜,一脸茫然。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曾经风光无限的日不落帝国,那是相当的郁闷啊!

不过,笃信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摩根人,在一战中的的确确为包括英国在内的协约国出了一大把子力气。

拉蒙特就直言:“从战争一开始,我们就想要协约国胜利。”一向温文尔雅的杰克,一边在私底下大骂德国人为“日耳曼野蛮人”,一边向英国驻美大使表忠心:“摩根愿意以全部资金支持英国”。

威尔逊总统代表政府宣布:对战事持“中立”立场,摩根财团执行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也是外交时代银行行事的重要准则,但实际行动表明他们不过是在说一套,做一套。

1914年8月初,刚刚卷入战争的法国就开始在美国寻求金融支持。他们找到了摩根财团,探讨贷款1亿美元的可能性。威尔逊政府横加阻拦,这事就这么给搅黄了。

可是到了9月份,威尔逊的口风就不再那么严了。

当时还是以农业立国的美国,一战初期农产品出口锐减,农民担心协约国因缺少信贷便不再购买他们的粮食、棉花。

民选总统可是一张张选票选出来的,自然群众是政客的衣食父母,群众呼声岂敢当耳边风。威尔逊不敢怠慢,连忙商量对策。

为协约国贷款正合了摩根的意,戴维森于是趁势游说财政部长麦卡杜:“要想保住繁荣,就要顺应民意,我们必须向欧洲提供资助!”国务院顾问、即将上任的国务卿罗伯特 兰辛向总统献计:“只要把禁止通过募集战争债券提供贷款的提法,改为允许提供信贷供协约国购买物资,就可以了。”

真是“不看广告看疗效”啊,口头上仍是义正词严的中立原则,行动上却可以回避中立立场,天晓得贷款是用于购买农产品物资还是军需物资。

威尔逊接受了兰辛的妙招,此举“疗效”也好得惊人:农产品出口量遽增,战争还刺激了美国工业品市场的大发展。

欧洲战事还在壕堑战中无休止地相持着,缠斗着,死尸不断地在壕沟中堆砌。而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

地狱、天堂,只在一线之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