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基尔岛会议(2)

这些人明白,“如果我们这个特殊人群聚集在一起起草银行法案一事曝光,法案就没有任何机会获得国会通过。”沃伯格说道。这就是他们如此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原因。

经过两周的磋商,奥尔德里奇法案出台。法案的宗旨极为明确,即建立一个由私人银行主导的中央银行(这正是皮尔庞特委托戴维森在会上提出来的,这也是摩根财团维护自身利益的谈判底线),实现手段就是敦促政府成立一个地区性储备银行系统,其最高的权力机关就是由商业银行家组成的一个管理董事会。

这项“密谋”出炉的法案之中,闪烁着很多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智慧光芒。

偷梁换柱:美国中央银行这个名称,极易让人联想起摩根等银行财团与英国等国的国际银行家过从甚密的不光彩历史,中央一词与金融“集权”的实质也过于贴切,于是联邦储备银行这个拗口的名字获得了肯定(现在已经听顺耳了)。

暗渡陈仓:除了被赋予一切中央银行的职能外,更重要的是,美联储一定要被设计成私人银行。甚至,比美国最早的中央银行——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私有得还要彻底,连原有的20%政府股份也神不知、鬼不觉地取消掉。

混水摸鱼:沃伯格提出了“国会控制美联储,总统任命董事会成员”的原则。这一原则极具迷惑性,在谁真正控制美联储的问题上混淆视听,大打障眼法。实际上,董事会的真正功能由联邦咨询委员会所控制,而联邦咨询委员会成员的生杀大权在12家联邦储备银行的董事手中,这一点银行家们向公众有意隐瞒了。

最绝的,是这一招:

瞒天过海:共和党人奥尔德里奇“华尔街代言人”的名声在外,奥尔德里奇法案一出台自然不受人待见,民众中间骂娘声一片。而且,法案于1911年提交后,美国政局突变:国会选举民主党获得多数席位,1912年入主白宫的机会极大。显然,奥尔德里奇扎眼的共和党人身份以及与华尔街“暧昧”的身份,都不利于法案的顺利通过。

这群老谋深算的银行家可不是白给的,个顶个聪明绝顶。他们在奥尔德里奇法案出炉的同时,还炮制出格拉斯法案与之唱“对台戏”(由弗吉尼亚州民主党众议员卡特 格拉斯捉刀完成)。自然,痛恨货币托拉斯的民众热烈支持格拉斯法案。可他们哪知道这是摩根们的“障眼法”,格拉斯法案不过是奥尔德里奇法案的翻版,细节上修修补补,内容核心原封不动,但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民主党法案了。

借刀杀人:为保证万无一失,在1912年的总统大选中,摩根财团还祭出了“借刀杀人”这招。

上届总统、共和党人塔夫脱,在任上极力反对垄断行为,试图摧毁摩根旗下的两大托拉斯——美国钢铁公司和国际收割机公司。他一旦当选,法案通过的几率将大减。

相比之下,原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民主党人伍德罗 威尔逊批准民主党法案(格拉斯法案)的把握性则要大得多。于是亲摩根派、前共和党总统特迪 罗斯福(奥尔德里奇主持国家货币委员会的任命,就是由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宣布的)半路杀出,在银行家的资助下以第三方身份参选总统。尽管获胜无望,但分流的大量共和党选票导致塔夫脱早早确定败局。

真的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啊!

1913年12月23日,威尔逊总统签署通过以格拉斯法案为蓝本出台的《联邦储备法案》;1914年11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正式运行。

这样,美国宪法赋予联邦政府的货币控制权易手,接棒的正是以摩根财团为代表的大型私人银行。美联储掌握这项经济生杀大权之后,货币政策开始愈发的玄虚,与民众的心声开始渐行渐远。

这里还要简述一段小插曲。早在《联邦储备法案》通过那一年的年初,杰克就有些迫不及待地去华盛顿游说政府。此时,他手上的游说说明,就是与《联邦储备法案》大同小异的摩根计划。计划印刷精美,内容翔实,文中清楚地显示:未来的中央银行就是由私人控制。

多亏威尔逊总统的顾问豪斯专员(他也是沃伯格等其他银行家与威尔逊总统的联络人)先对这份“摩根计划”过了目、把了关。

“这样绝对不行!”豪斯专员低声向杰克说道。

“怎么不行?”

“还是打印在普通纸上交给总统吧,内容也尽量模糊处理,别把想法交代得太清楚。要往建设性的意见上靠,不要给人这是一个成熟的计划的感觉,免得被布莱恩和进步党揪住你的把柄不放。”政客考虑问题就是周全。

就这样,台上台下珠联璧合的双簧戏,把公众轻易地玩弄于股掌之间,甚至是堂堂总统威尔逊也被蒙在鼓里。

而这场精彩的演出,幕后的两位大导演就是摩根财团的首席执行官哈里 戴维森,还有戴维森的挚友、纽联储主席本杰明 斯特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