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之误

他是彼,我是此;山是彼,水是此;楚河是彼,汉界是此;太阳是彼,月亮是此;常规战是彼,电子战是此;大雪纷飞是彼,夏日炎炎是此……

汉语词典对“彼”与“此”的基本含义就这样解释;“彼”有“他”、“那”的意思。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言:“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而“此”呢,则有“这”的意思,如“彼一时,此一时也”。总之,彼与此是“那个”与“这个”的意思,是两种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联系的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基本法则的体现,另有一句客套话:“你辛苦啦!”对方答:“彼此彼此。”当然就不是这个意思了。

好了,言归正传。既然“彼”与“此”是用来界定事物性质、状态、范畴、差异的指事,那么我们在认识彼此事物时,处理彼此关系时,又是否能够做到科学、准确、实事求是呢 我以为失误是常常发生的,就在身边。

你此我彼,两名老干部进干休所。在位时心存芥蒂,离休后矛盾公开。分房时,你要前排,我要后排。你要东院,我要西院。有老领导强行撮合,将其分成邻居。结果两院之间女儿墙加高数尺,各自森严壁垒。这类通病往往是:你东我西,你南我北,你咸我淡,你甜我酸,你环肥我燕瘦,你魏紫我姚黄……压根儿势不两立,不共戴天。此风“文革”中最盛,只要平常有隔阂,现在就绝不会是一路人。你参加“燎原兵团”,我就加入“烈火部队”;你说“×××是好干部”,我就说“×××是烂萝卜”;你说这是“伪革命委员会当砸”,我就说这是“新生红色政权当保”。究竟为何势不两立 完全是过去的隔阂所致,〖JP2〗至于眼下事情的是非曲直,当事双方并不真关心它。当今改革开放,对姓“社”与姓“资”问题、“公有制”与“私有制”问题,我们有的同志依然陷入这种怪圈;资本主义要市场经济,我们就要计划经济;资本主义要发展私营企业,我们就要限制私营企业;资本主义要股份制,我们就要全民制……与资本主义沾在一起了,咋看咋像资本主义,这不是变色了么?〖JP〗

既此勿彼。国人重气节,顾声名,老古董们坚信“好妻不嫁二夫,好女不伺二男”。鼓励“一条胡同走到底”、“一棵树上吊死”。此种精神有利于坚持正确的东西,而也极不利于修正错误的东西。生产责任制、联产承包制对“一大二公”、“吃大锅饭”的修正,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修正。私营、集体、混合型经济对清一色的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修正等等〖JP2〗,我们都付出了比确立这些制度还要艰辛的劳动。不过,我们现在许多人似乎懂得了: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正如小平同志所言:“资本主义也有计划……〖JP〗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两种不同的事物中往往有着相同、相通的成分,相互借鉴。吸收各自的优点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截然不同的事物也有“彼此彼此”的时候,在这里就不是一句客套话了。

厚此薄彼,《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夫人武姜生二子,老大郑庄公,老二共叔段。只因老大出生时难产,“其母惊,遂恶之”。而偏爱老二,欲立为王位继承人。当武夫人的偏爱遭到否定后,她便将京城一片土地封给了共叔段,后来共叔段羽毛丰满,举兵造反,武姜还居然打开城门充当内应,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失败的当然是共叔段。亲生骨肉,尚有亲疏,何况我们对待和处理其他许多问题呢 亲疏厚薄也是自不待言的。比如先入为主者易亲,后入者易疏;轻车熟路易亲,陌途生路易疏;老字号的东西易亲,新字号的东西易疏。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们有的同志正是对旧的政策、体制熟悉了解,执行起来自觉认真;而对新出台的政策、体制却陌生甚至怀疑,执行起来就不那么自觉认真。武夫人厚此薄彼、亲疏失误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