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大吉

不如意事常八九。其中自有一二三。

据一项调查表明,世纪之交国人老大不满意的事有两件:一是一颗足球踢来踢去,至今未能取得世界杯参赛权;二是多少作家写来写去,国内还无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近来又闻,继大型文学期刊《昆仑》停刊后,《漓江》、《峨眉》也先后停办了,《小说》年终也寿终正寝了。不少发行量几百册的文学刊物正勉力为之,岌岌可危。我们还从各种传媒得知,文学圈内外不少人士对此怨天尤人。

对此景象,我却平静得很,甚至有些乐观,有些兴奋,有些憧憬。我好像从梁山伯的新坟中,看那化出的一双双彩蝶,又像从香木的熊熊燃烧中见到飞来了一对对金凤凰,还像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正从烈火废墟中一步步向我们走近!

我绝非旁观者的幸灾乐祸。恰恰从这些文学刊物一一轰然倒下的喧沸声中,看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看到了这一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向前推进,深入人心!

忆当年。“四人帮”粉碎不久,各行各业复苏,文学繁荣的“艳阳天”喷薄而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涌现。《人民文学》的发行量高达一百五十万份。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人们刚刚从文学的饥渴中解放出来,难免“暴食暴饮”;二是一大批“直面人生”、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上乘之作问世,令你不得不看;三是最不可忽视的一点,各机关、企业、学校、团体包括街道工厂普遍实行的是公费订阅报刊。如今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机构有些已不复存在,即使存在,也未必公费订阅。即使公费订阅,也是一两份报纸而已,杂志特别是又厚又贵的文学杂志,靠边站吧!自费订阅呢 当今文化消费多元化,一个普通读者掏腰包订你的刊物,买你的杂志,那是货比三家,选了又选,不是物有所值,谁又舍得把血汗钱交给你呢 

还有的同仁总是强调。“纯文学”是多么高贵,一旦几本这样的刊物下课,就好像纯文学遭受了灭顶之灾,其实这又是在“怀抱琵琶,心弹别调”。据我了解,某些自称纯文学的刊物过去所发的不少作品就并非那么“纯净”,广告性的、地摊性的东西也不少。据1998年10月28日《中华读书报》载:目前我国文学期刊已达八百多种,其中大多数自诩为“纯文学”刊物。而就是这样的刊物,每种每期平均大约只有十多个读者。现在,我们砍掉一些文学期刊,不过是让那些特色不足、前景不好的刊物给特色鲜明、前景光明的刊物让路。有道是:不堵不流,不灭不生。砍掉重复刊物后,有限的市场、人力和物力于纯文学刊物的生存,以及该项事业的发展,恐怕更加有利啊!一些文学期刊的下课,其实也是改革中的一种利益调整,我以为没有什么了不起。东方不亮西方亮。另谋生路,绝处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可是我们文章里常说的话。文章里能说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我笔写我心,身体又力行,何难于我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