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体制不利于科技进步(3)

学校教育以应试为主,不鼓励甚至压抑学生的创造精神。虽然国内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让这么多人把精力浪费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实在是浪费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问: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只要加强领导,集中力量,增加投入就能提高科技创新。

陈志武:这是一种典型的旧式思维方式。从洋务运动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中国人奉行的就是这样一套逻辑,最后做成了什么样子?我们以前认为,要发展科技创新,一是要有科技人才,二是要有研究资金。我们现在有了千千万万个一流的科技人才,通过国家的投入也有了大量的资金,但却还没有突破性的科技创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继续延用这种老的思维方式,继续依靠公有制和国有企业来发展科技,充其量只会提高军事、国防等领域的科技水平,民用科技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历史上,从19世纪中期德国统一开始到“二战”前,德国靠国家投入资金大搞科研;“二战”前的日本也如此;前苏联也是采用以国有企业为基础的科技体制。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拼命发展军事技术,忽视民用。这种片面的发展,在德国直接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为日本侵入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奠定了基础。而前苏联的航天技术、核技术都曾经领先于世界,但现在看来,似乎没有多少造福人类的技术是前苏联的科技发展带来的。

而在英美,在国防科技方面的投入的确靠国家,但国家不介入其他领域,政府没有什么科技部、工业部什么的。个人要研究、创新什么东西,就要自己去找钱,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创新能带来收益,而通常只有成千上万人欢迎的技术才会带来大规模的收益。这无形中会导致资金主要投到了那些能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产力的科技上。加上私有产权制度所提供的激励,使人们都会挖空心思去创新科技,去挖掘任何技术的市场潜力。

而官僚化的科技体制,注意力往往放在官僚们所能理解、能想到、能立即带来效果的方面,而不是科学发展的真正需要和方向。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防科技大学读研究生时,学校里正在研发“银河”计算机,对它的成效的衡量标准就完全是指标性的:一秒钟能计算1亿次、10亿次等,没有人计算它的成本和社会效果,也没有人有动力去开发应用软件来发挥“银河”计算机的潜能。这种科技发展,除了会给未来的计算机博物馆多一样东西外,没有多少进步可言。可是,“银河”计算机还在一代接一代地研制,国家还在大量投入,这是为了谁?为了什么?

中国不能再犯前苏联那样的错误了。国家对科技发展大包大揽的必然结果,就是个人的创造力被压抑,而且没有人去追求社会与经济效果。只有在私人无力解决的基础研究领域,国家才需要出手。在科技发展上,国家的作用就是搭建鼓励创新的制度机制和平台。为什么许多人出国后发展得比较好?不是因为出国后他们就变聪明了,而是因为那里的激励平台比较好。

问:国内目前的科技体制确实是由国家主导的,最典型的体现是由国家来分配科研经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