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有锋芒毕露的时候,也常有言过其实之嫌。话说多了,称夸夸其谈,油嘴滑舌,说过分了还导致言多必有失,祸从口出。静心倾听就没有这些弊病,会有兼听则明的好处。用心听,给人的印象是谦虚好学,是专心稳重,诚实可靠。仔细听能减少不成熟的评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善于倾听的人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蒲松龄因为虚心听取路人的述说,记下了许多聊斋故事;唐太宗因为兼听而成明主;齐桓公因为细听而善任管仲;刘玄德因为恭听而鼎足天下。
倾听对方的任何一种意见或议论就是尊重,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倾听别人的谈话,不仅是维系人际关系,保持友谊的最有效的方法,更是解决冲突、矛盾和处理抱怨的最好方法。根据人性的特点,人们往往对自己的事更感兴趣,对自己的问题更关注,更喜欢自我表现。一旦有人专心倾听谈论自己时,就会感受自己被重视。
倾听他人的声音,就能真实地了解他人,增加沟通的效力。一个不懂得倾听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不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立场、缺乏协调性的人。这种人无可避免地会使他人反感。
助人与受人之恩皆要适可而止
世上结下梁子的人还真不少,自古以来,有因杀父仇,夺妻恨接下的深仇大恨,也有因盖房时多占了邻居三寸墙、偷了熟人东西被逮到、背后说他人坏话被听到、好友之间出现了利益冲突等等小恩怨。但也有一部分恩怨是因为某人救了某人一命,俩人却成了仇人,比如有名的“升米恩,斗米仇”这个故事:
话说,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关系还不错。其中一家人因为持家有道,家中要富裕的多。这一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穷人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人家就给穷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这穷人家认为富人家是他们的救命恩人,感恩不尽。最艰苦的时刻过后,穷人前去向富人道谢。说话间,穷人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人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穷人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斗米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富人真是小气,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的很。
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从此两家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
这故事放到今天也挺适用。现实生活中仍不乏那些过分善良的人,他们毫无怨言地帮助别人,结果被帮者却死活不认账。前几年,听说有一个特别好心的老人,把自己一辈子的积蓄都用来帮助几个孩子。这几个孩子因为老人的一生积蓄,得以上了大学,还找到好工作。可老人有一天病倒住院,穷困潦倒的他却体味到人世间最痛楚的无助,这几个孩子没有一个人管他,好像从来不认识这位好心的老人。这样的故事让人心寒。
帮助者所做热心事、好事,被帮助者未必领情。在人处于危难的时候给他很小的帮助,人家会感激你。如果你持续这样下去,突然某次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帮忙,对方反而会因此而记恨你!
适时说些假话,只要他人爱听
据说,英国有一位耿直的绅士,他最憎恶虚假,尤其是与人交往中说假话。为此他最终得到的回报是——妻离子散,朋友不断疏远,茫茫世界,找不到一个可以倾心交谈的人。
这位绅士只能把自己的新想法写在日记上,讲给自己听。当他步入老年时,突然有一天他在日记上写下:“我到现在才相信,人与人相处是没有绝对诚实的。有时候,假话和假象更能促进友情和爱情。”这位老绅士很有意思,到最后醒悟了,依然说的是实话。
假话,尤其是善意的假话,在与人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
鲁迅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另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其实前者说的是假话,你想发不发财,那不是能在孩子刚出生就看的出来的事儿,但主人爱听这样的话。而后者说的是实话,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终结的一刻,死亡是最终的归宿。但这样的话说出来,总让人厌烦,甚至恨不得杀了说这种“触霉头”话的人。
其实说好假话也是一门学问,在此,给读者些许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