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实用规则--个体的生存智慧(4)

家天下的逻辑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实用。

一切都是为了实用。观念、理论、各种发明的器具,包括人的思维,这些都只有一个出发点:实用。这也是由家天下“家”的特点所决定的。

在家里,自然一切以实用为原则,家里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大理论,家庭成员不欢迎这个,因为它不实用;家里不需要原则分明的条条框框,究竟是一个家庭,条条框框太多,不但让家庭成员之间变得生分,而且也影响大家在家中的温馨感觉;家里不需要死认真、认死理的人,都是一家子人,勺把碰锅沿的事,在所难免,相互原谅,笑一下也就过去了,何必死认真。

家庭需要一种模棱两可的是非观念,因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家中的事,婆婆妈妈的,很难说清谁是谁非,能安抚得双方不再吵闹,那就万事大吉,真要分出谁对谁错,那反倒会让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家里需要能调和人际关系的实用理论,毕竟家太大、人口多,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妯娌之间、兄弟之间拌嘴吊脸的事情很多,需要一种理论指导他们,让他们和睦相处,这种理论就是实用理论。

脑瓜子爱琢磨的人,喜欢弄一些奇巧的器具,这些东西如果对家里有用,那就很好,如果实用性不大,就是再奇再巧,也是不受欢迎的。这是一个家呀,不将脑子用在如何好好过日子上面,却尽琢磨巧而无用的东西,把精力浪费在这上面,怎能把日子过好?

用家的思维来解释家天下的种种怪现象,看似荒谬,实际上,这正是家天下各种现象的正解。可以说,家天下的诸般怪现象、逻辑观念莫不和家庭符合若节,凡是家天下肯定、提倡的东西,都是适合于家庭实用的东西,凡是家天下鄙视舍弃的东西,都是对家庭没有实用性或者实用性很小的东西。

实际上,正因为天子或者皇帝将普天下当做一个家,当做自己的私人的家,他才不自觉地用管理家庭的思维来评判各种事情,而天子或皇帝的评判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对草民来说,可以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比如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那便是草民们胡思乱想的结果,但草民不管有多少种想法,皇帝只选择符合自己心意的加以提倡,对违逆自己心意的,当然就要封杀,这样一来,官方的意识形态自然而然地便成了全民的意识形态。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儒教。孔圣人的说教,多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做文章,教导大家要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多好呀,对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这是多么实用的理论呀,于是儒教就终于被选中,做了官方的意识形态。而老子庄子的理论,虽然也极其高明,可是,对家庭来说,这种大而无当的夸夸其谈有什么用呢,于是,道家的言论只好落选了。

在家天下,很少讲什么是非对错,因为在家庭里,就没有是非对错,在天子或皇帝的观念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非要给它们划定谁对谁错,不但无聊,而且毫无用处,反倒有坏作用,那就是影响家庭稳定,让成员之间的关系恶化。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讲是非对错,谁要毁灭这个家,谁要抢夺家长的宝座,这可就是大是大非问题了,这个原则是非讲不可的,每一个王朝的每一任皇帝,都不会容忍别人毁灭他的家,或者把他从家长的宝座上拖下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