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南朝四百八十寺富得流油(4)

沈充说:“司空司马的,都是万人瞩目的位子,岂是我能胜任的?且大丈夫与朋友共事,有难同当,怎么能半途变卦!”

沈充跟定了旧主子,在吴地起兵响应。

这还了得!明帝大怒,出了悬赏:有斩沈充者,可赏“三千户侯”。

就在这关键时刻,王敦病死,造反军队立刻溃散。沈充逃到老部下吴儒家里。吴儒假意收留他,把他诱骗到夹墙中关起来,笑说:“三千户侯到手了!”随后把沈充砍了脑袋。

两晋时期关于铸钱的事,就这一桩。

银子是在晋朝开始吃香的

我们已经知道,贝币的单位是“朋”;黄金的单位是“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可是自从有了铜钱后,还没有个单位可以称呼孔方兄。古人一开始是叫“一个子儿”还是“一枚”,我还真是翻遍古籍也查不着。

老是没有货币单位是不行的,所以从晋代开始,铜钱就有了单位,小单位叫“文”,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是也!

大单位呢,叫“贯”。这个咱们大伙可能都熟,现代有个著名的昆曲剧目《十五贯》,故事取材于明代冯梦龙编辑的小说《醒世恒言》。

这十五贯,就是15大串钱。

那么“一贯”是多少?1000文。

看来,十五贯钱若由一个人背着,还是挺重的呢。

货币史发展到这个时候,就有点不建康了,有几个现象值得一说。

首先是私毁私铸,民间有一些豪强和不法分子,喜欢把钱毁了重新铸。这可不是为了增加GDP,而是有利可图。

这里又要普及一下铸造知识了。铜钱的主要材质,有红铜、青铜、黄铜、白铜等等。红铜是纯铜,青铜是铜锡铅合金,黄铜是铜锌合金,白铜是铜锡合金。

把好好的足值铜钱融化了,多掺进铅和锡,再缩小一点重新铸,钱就平白无故生出另外许多钱了。

这是明目张胆的掺假兑水。可是那时候没有质监局,没人管,三国时候的国家领导人刘备、孙权还带头铸不足值的钱。如此一来,官钱的减重减值和民间的私铸,两下里就真成了“朋比为奸”。

铸劣钱有利可图,谁还傻乎乎地铸好钱?这就是货币领域里“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据说发展到今天,这个定律已经在不少单位的用人机制里起作用了。

这样日子一久,劣钱必然充斥市场,没法再流通了,因为大家都不认。

于是官方只好出面整顿,一番整顿下来,扫除了一些劣币,腾出了一定的空间,于是民间私铸又见机而起,兴起新一轮的造假高潮。

劣币就这样生生不息,越整顿越厉害——这倒有点像现在某些地方的惩贪了,道理是一样的。

再一个现象是,两晋的君臣太懒散,只顾着用前朝的旧钱方便,可是那旧钱,一是有外流、损耗的,二是大款们存钱越来越多,国家老是不铸钱,货币供应量就会严重不足,流通领域怎么办?

这老百姓也有法子。从晋朝时起,民间用钱有时候约定可以缺斤短两,学名叫做“短陌”,也就是不到一百文,可以当成一百文用。

第三个现象是,货币不够用,就学习三国,朝廷的赏赐和俸禄都不用钱,一律用布帛。发年薪时,大官小官都用车往家里运布匹。

两晋皇帝赏赐给臣下的布帛,一般数量都很惊人,动不动几千几万匹。权臣桓温一次就曾得赏30万匹。那时候谁家富、谁家贪,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总得造个仓库来装这些布啊!

晋朝的西北地区和当时的北方政权更是彻底,连老百姓都不用钱,就用布匹。好好的一段布,买粮食剪去一块儿,买肉剪去一块儿,基本就不能用于做衣服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