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图 乱相丛生(7)

与德国人的合作也进展缓慢。德国人有自己的工作节奏,有自己的投资理念,并不因为进入了中国市场就有本质的改变。在这一点上,袁之刚对马千里是有看法的。若不是马千里过多地和德国人讨价还价,为了核心技术、投资额度、控股、人员培训等问题纠缠不休,或许这个项目早就签下来了。管他有没得核心技术、是谁控股,只要企业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上河的土地上,还怕它跑了不成?只要它在这里,就会创造就业机会,就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就会为上河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甚至带来上河十分紧缺的外汇。

有经济学家在报上撰文,称要转变对民族产业的狭隘理解。在我们原来的理解中,只有我们自己投资控股、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并扎根国内的企业,才称得上是民族产业。在世界经济大融合的背景下,这种观念其实是十分狭隘有害的,有必要重新界定其概念。经济学家说,只要是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都应算是民族产业。这种观点后来无果而终,据说得到了许多人甚至高层的首肯。袁之刚私下闲聊,虽然不能完全接受,但还是认为其有很现实的意义。

虽然内心着急,袁之刚也没有过分催促马千里。一是马千里争取的利益也是上河市的利益,是让国有资产最大限度保值增值,让上河发动机厂有持续稳定的发展基础。二是马千里这人虽然表面谦和,内心却是桀骜不驯。尽管如此,市政府还是想办法和德国人签订了一个项目意向书。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里,对这个项目花了相当篇幅进行描述。

而对机械厂的兼并,袁之刚对马千里不仅仅是有微词,简直是大动肝火了。袁之刚并非不懂经济,在很多人的眼里,他不但懂,而且还是专家。站在发动机厂的角度看,这桩兼并非但无益,简直是有害;但换一个角度,换一个站在全市的角度,那就是非但无害,而是大大的有益。一是商业银行一个多亿的呆账贷款由死钱变成了活钱,市里甩了包袱,而且也挽救了一个企业。二是安置了两千多下岗工人,为市里消弭了一个大的不稳定源,争得了一个良好的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三是两厂合一,还是有很大希望做大做强的,并不一定就如马千里所说的那样会死成一堆。马千里是有些危言耸听了。一个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能关起门来只算企业的小账,得算大账,算社会效益账、算政治账。再换一个角度,都是国有资产,肉烂在锅里,又何必那样较真?为这事市里和马千里好说歹说,他就是不肯点头。不但不肯点头,还跑到省里发牢骚,弄得省里一些领导也认同了他的看法,在不同的场合开始给上河打招呼。省国资委的张主任还表示说,要就此事来上河调研。袁之刚恨得牙根痒痒,只差骂娘了。眼看“两会”一天天临近,机械厂的工人们又在蠢蠢欲动,袁之刚着急起来。

黄大宏一帮人在市政府大院里张扬地走过,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政府的工作人员都是有涵养的,虽然好奇,却没人驻足观望,更不说围观了。这让黄大宏多少有些失望,就昂了头,带着委屈、带着一点愤怒、一点示威,或许还带着一些连他自己也不太明了的情绪,一路走进了袁之刚的办公室。

袁之刚正在接见客人,秘书让他们坐在外间稍等。他的几个手下却不自在起来。市政府是庄严而肃穆的,站岗的武警、高高的台阶、宽大的办公室、静谧的环境,以及流动在空气里的沉缓都给人一种无形的压迫。几人到底没见过大世面,规规矩矩坐着,烟不敢抽,茶不敢喝,手脚都不晓得怎样放才好。秘书和黄大宏是很熟的,客套完了就做自己的事。黄大宏悄悄把几个人挨个踢了一脚,小声骂道:“没用的货,又不是上杀场,哆嗦什么?坐好坐好。”几个人重新调整坐姿,努力做出自然的样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