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本来就是德国经济的顶梁柱,因为它们占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和匿名资产公司相比,有着成功传统和坚实基础的家族企业发展态势显然要好得多。家族企业营业额的增长值更高,对危机的抵抗能力更强。在过去的20年间,家族企业共创造出大约两百万个工作岗位,而大型康采恩集团公司同期却削减了数十万个工作岗位。
施瓦本地区向来以成功的家族企业而闻名。在巴登符腾堡州——当然也在其他联邦州——有几位企业家对抗每一项全球化行动。他们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都是领先者,早些时候就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没有任何廉价供应商能与之抗衡。它们也无需金融投资者,因为其本身就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给雇员的待遇也很丰厚。
这些企业家并不是叼着粗大雪茄烟只知道剥削雇员的资本家,更不是精明的国际经济系毕业生。和脑子里只有股东价值、季度财务报表和金融分析评论的经理们不同,家族企业家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公司里活动,和雇员们开诚布公地交流,无需雇用保镖。
令人钦佩的家族企业家之一是金策尔斯奥市的“螺丝大王”莱因哈德?伍尔特。1954年,19岁的他从过世的父亲手中接管下当时只有两名雇员的螺丝贸易企业阿道夫伍尔特有限公司(Adolf Würth GmbH & Co. KG),并把它建设成当今世界市场上组装和固定技术的领军者。现今,伍尔特集团拥有5万多名员工,创下了将近70亿的营业额。
他成功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很简单: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意。他明白卖东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伍尔特从来不会自己一个人悠闲地坐着或指挥员工东奔西跑。因为在他的企业里,人们对于效率十分重视,能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人才会受到尊重。
莱因哈德?伍尔特在所有符腾堡家族企业者中可以算最成功的一位,而这一切成功仅经历他一代人便得以实现。当然,这也要拜德国的经济奇迹所赐。从战后重建时期直到70年代,德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异乎寻常。那时,许多大型企业顺势飞黄腾达。比如汽车大王博格瓦德(Borgward)、无线电先锋根德(Grundig)和船业大王施利克(Schlieker),不过它们到了后来又销声匿迹了。
而螺丝大王的王国却始终欣欣向荣,因为它的发展遵循着一种原则,即从来不受所有短期管理模式的影响。它更多的带着这名企业家的烙印:伍尔特14岁便辍学在父亲的工厂里当学徒。2004年,他主动撤离企业领导班子,把企业财产捐给基金会,为了“不让孙子辈把公司的钱都挥霍在法拉利上”。
半个世纪以来,这家公司一直秉持着独特的企业文化。公司还有一名非资本主义唯技术论者的上司,而且是一名博学多才、受过良好教育、敏锐善察的上司,一名在企业哲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上司。他的最高信条是:“对人的培养引导对于企业的盈利或者亏损有超过50%的决定意义。与之相比,资金和产品反而占据次要地位。”
谁要是把人置于企业哲学的核心地位,那他肯定会知道,时髦的公务用车、红利等物质奖励固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伍尔特集团里业绩突出的员工能去瑞士或者加勒比海度假一至两周。伍尔特还有一种鼓舞士气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在利己主义和实利主义的世界显得老土,可伍尔特一直都很珍视这种传统——每年亲自向工作表现出色的员工致谢。优秀员工还会被授予镶嵌金子或者宝石的“伍尔特荣誉胸针”,戴上它就是一种荣耀。除此之外,出色的业务推销员还可以被吸纳进入成功俱乐部或精英俱乐部。
伍尔特集团的奋斗目标一直很明确,并表现在长期循环上,这当然不仅仅是一个季度到下一个季度中。没有盈利的发展是致命的,这是成功家族企业的铁律之一。可人们是如何在半个世纪都能持续地、成功地实现这一要求呢?肯定不是盲目推崇、拼命提高股东价值。伍尔特集团对它完全不感兴趣,哪怕这关乎伍尔特的个人财产。
不,要真是这样的话,他永远也不会荣升为德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企业之所以运作良好,因为他坚持的还是自己在螺丝厂当学徒时学会的原则。“那是我16岁的时候,爸爸让我去杜塞尔多夫14天,还说,‘现在,你也去卖卖东西吧’。”直到今天,他对这段经历仍然念念不忘。正是在杜塞尔多夫的这14天中,他认识到顾客对于一家企业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