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发达(1)

中国人追求率性、诚意、忠孝。中国人缺乏追求宗教和事业的执着,却从来没有停滞过对伟大个性的追求。无论是老子、孔子、关公、雷锋,还是平民百姓,他们对个人的修养、格调、品性非常在意。中国人拒绝没有心性、人性的东西,最痛恨那些缺乏伦理、人性的人、事、物。无论一个人有多大才能,有多高地位,有多少天赋,但如果你这个人无情无义,那就被中国人否定了。在中国人看来,一个缺乏性情的人可能就不是中国人,一个缺乏品性的人就不是一个高尚的中国人,一个不能率性的人就不是一个伟大的中国人。

汉民族对于无论什么天才,无论什么样式,无论什么感觉,只要见出本性与个性那就值,其余都是次要的。中国人对大诗人陶渊明的尊重,他的诗能够千古流芳,是因为他的真性情,没有做作。中国的文人、农夫、商人、小贩,甚至于侠、兵、匪、盗只要有情有义,中国人都欣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未必合法,但是合情,中国人就喜欢。劫富济贫、扶弱敌强、行侠仗义未必有道,但合情,中国人还是喜欢,甚至钦佩不已,五体投地。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其出于伦理性,出于情性,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中国人的动不是运动,而是感动、激动,是由衷而动,他们的动是因为有这种感情,有这种心性。中国经济发展往往是因为有贫富差距,人们不愿意有这种差距,所以动,中国人的攀比并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达到与别人,与其它企业,与其它地方相同的一个高度。达到了,心情就落定了,哪怕发展停止也在所不惜。

中国人所以讲面子,所以聊天,所以评理,所以舞台化地生活着,都是因为心性生活的习性。中国人用“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来描述自己的生活,是希望情感表达得充分一点、舒适一点、快乐一点、幸福一点。在中国人眼里,无论生活多么戏剧化,只要能生成那种幸福感,那都是真实的,只要能感觉到的,人们觉得都是实在的。中国人看事情,不在事,不在事实,而在心情。

相声和小品在中国流行是中国人喜欢感觉,他们能迅速进入某种情景,也喜欢跳跃式地欣赏不同的意味,可以大跨度地使自己的心情有所激荡。中国人不喜欢读那些长篇大论的著作,不喜欢心情沉积、凝固、索然无味,中国人喜欢诱人的故事,曲折的情节,跌宕起伏的活动。这个民族的小说、戏剧、山歌、故事可以感动一个一字不识的人,因为这种积淀相当的浓厚。

虽然社会的发展需要信仰,需要强而有力的竞争制度,需要科学、理性、逻辑,需要法律社会、宗教信仰、竞争机制,但在中国人的意念里,它们永远在顺天应人之后,在心性之后,甚至于在情感之后。因为它们让中国人觉着不适意。

心性生活在中国甚至于成为一种社会的责任。中国人认为最不如意的就是那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事,有时,整个环境是很快乐的,但是如果有人破坏了当时的气氛,坏了大家的心情,就会对此人提出批评:“你干啥嘛?把他弄得不开心。”“吃的好好的,说什么呢?让大家都扫兴。”中国人什么都能坏,但是不能坏了心情,更不能坏了心性,坏了本性。这心情不专指快乐,还可能是洁净、悠闲、从容、庄严、和睦、悲哀、认真等等,只要不合当时的情境,不合当时的心情,就会被中国人认为扫兴。

中国人做人、做事他需要的就是舒服、爽、适意、感觉好。一个人他可以一事无成,一生无所事事,但本性不坏心性很好,情性很好,这样一个人还是会受到人们的仰慕。只要他是性情中人,而且一生都在如意的生活、适意的生活,中国人会认为这个人的一生是成功的,至少也是个性情中人。性情中人这个评价在中国是不低的。

中国伦理发达,许多伦理规范不是其他民族所能理解的。儿女生病,父母忧心,以致于无法正常工作。中国人有因为失恋而彻夜不眠的,有为了等待恋人可以长达一两个小时而毫无怨言。中国人情感之缠绵、依恋、细腻、依依不舍、忧伤、悲切都极为充分。这种深切的情感存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在中国历史中,争斗的一方经常使用美人计,而使另一方因此而国破家亡的故事屡见不鲜。中国四大美女中三个成了美女误国者写入了中国的历史。又如明清之际因陈圆圆事导致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推进了明、清两朝的兴亡更替。这样的历史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是仅见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