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学》 “天人合一”新解(3)

第二个我想介绍的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史家侯外庐先生。他在《中国思想通史》1957年,人民出版社第一卷,页380。中谈到《中庸》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引用了《中庸》的几段话,其中包括我在上面引的那一段。在页381侯先生写道:“这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已在西周的宗教神上面加上了一层‘修道之谓教’。”看来这一位中国思想史专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与欣赏水平,并没能超过冯友兰先生。

我想,我必须引征一些杨荣国先生的意见,他代表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御用”哲学家的意见。他是十年浩劫中几乎仅有的一个受青睐的中国哲学史家。他的《简明中国哲学史》1973年,人民出版社。可以代表他的观点。在这一部书中,杨荣国教授对与“天人合一”思想有关的古代哲学家一竿子批到底。他认为孔子“要挽救奴隶制的危亡,妄图阻止人民的反抗”杨荣国《简明中国哲学史》,1973年,人民出版社,第25页。。孔子的“政治立场的保守,决定他有落后、反动的一面”杨荣国《简明中国哲学史》,1973年,人民出版社,第25页。。对子思和孟子则说,“力图挽救种族统治、把孔子天命思想进一步主观观念化的唯心主义哲学”。杨荣国《简明中国哲学史》,1973年,人民出版社,第29页。“孟子鼓吹超阶级的性善论”。杨荣国《简明中国哲学史》,1973年,人民出版社,第34页。“由于孟子是站在反动的奴隶主立场,是反对社会向前发展的,所以他的历史观必然走上唯心主义的历史宿命论”杨荣国《简明中国哲学史》,1973年,人民出版社,第35页。。“由是孔孟之道更加成为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要彻底砸烂这些精神枷锁,必须批判孔孟哲学,并肃清其流毒和影响”杨荣国《简明中国哲学史》,1973年,人民出版社,第37页。。下面对董仲舒杨荣国《简明中国哲学史》,1973年,人民出版社,第74—84页。,对周敦颐杨荣国《简明中国哲学史》,1973年,人民出版社,第165—169页。,对程颐杨荣国《简明中国哲学史》,1973年,人民出版社,第171—177页。,对朱熹杨荣国《简明中国哲学史》,1973年,人民出版社,第191—198页。等等,所使用的词句都差不多,我不一一具引了。这同平常我们所赞同的批判继承的做法,不大调和。但是它确实代表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思潮,读者不可不知,所以我引征如上。

最后,我想着重介绍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看法。

钱宾四先生活到将近百岁才去世。他一生勤勤恳恳,笔耕不辍,他真正不折不扣地做到了“著作等身”,对国学研究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涉猎方面极广,但以中国古代思想史为轴心。因此,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在他那些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著述中,很多地方都谈到了“天人合一”。我不可能一一列举。我想选他的一种早期的著作,稍加申述;然后再选他逝世前不久写成的他最后一篇文章。两个地方都讲到“天人合一”;但是他对这个命题的评价却迥乎不同。我认为,这一件事情有极其重要的含义。一个像钱宾四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在漫长的生命中,对这个命题最后达到的认识,实在是值得我们非常重视的。

我先介绍他早期的认识。

宾四先生著的《中国思想史》《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第一辑。中说:

中国思想,有与西方态度极相异处,乃在其不主向外觅理,而认为真理即内在于人生界之本身,仅指其在人生界中之普遍者共同者而言,此可谓之内向觅理。

书中又说:

中国思想,则认为天地中有万物,万物中有人类,人类中有我。由我而言,我不啻为人类中心,人类不啻为天地万物之中心,而我又为其中心之中心。而我之与人群与物与天,寻本而言,则浑然一体,既非相对,亦非绝对。

在这里,宾四先生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没有加任何评价。大概他还没有感觉到这个思想有什么了不起之处。

但是,过了几十年以后,宾四先生在他一生最后的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载刘梦溪主编的《中国文化》,1991年8月第四期,第93—96页。中,对“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文章不长,《中国文化》系专门学术刊物又不大容易见到,我索性把全文抄在下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