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了,战了

汉元年十一月,也就是刘邦在关中发布“约法三章”的时节,巨鹿之战大获全胜的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西进。当他率军到达函谷关时,只见关门紧闭,关内重兵严守,接着又得知刘邦已经先于自己进入函谷关,并安定了关中。项羽勃然大怒,派猛将黥布等人强行冲关。毕竟实力悬殊,守军不多时便被击溃。

十二月中旬,项羽到达戏水之西。刘邦此时仍驻军灞上,两人还没机会打照面。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密报,说刘邦想称王关中,并计划让子婴担任丞相,而且还要将秦宫中的全部珍宝美女据为己有。

项羽顿时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这时候,范增上前对项羽说:刘邦这个人过去贪财好色,但入关后财物不贪,美色不近,说明他野心勃勃志向高远啊!我找人看了看刘邦头上的气,说是好得出奇,形若龙虎,艳如五彩,乃是天子之气!得赶紧把他降住,千万别错失良机!

项羽本来就怒火难平,听了范增这番话,更加坚定了要消灭刘邦的决心,于是下令:第二天早上让兄弟们吃好吃饱,替我灭了刘邦那小子!

随着这声令下,一场大战迫在眉睫。而此刻,刘邦正在大营中做着关中王的黄粱美梦,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场灭顶之灾正朝自己步步逼近。

项羽的决定其实并不突然,不能说双方生来就是死对头,但积怨已久是有目共睹的。两个人原本不在一个空间体系却被命运强扯到一块儿共伺一主,那种明争暗斗的纠结和成王败寇的野心,岂是一般人能了解的呢!这次刘邦唐突地驻兵函谷关,一不小心提前点燃了导火线,迅速激化了两人之间的矛盾,这从项羽两次“大怒”的强烈反应中不难看出。

函谷关前第一次“大怒”,项羽怒的是刘邦不但抢先进驻了关中,还把自己给挡在了关外。对于项羽来说,在这两个表象背后深藏着三个深刻的本质问题:一是自尊受伤;二是怀王伤痛;三是破坏战略部署。

先说自尊受伤。

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之后,前来救援的各地义军将领对项羽佩服得五体投地,项羽亦因此而成为“上将军”,天下诸侯都尊项羽为盟主。可谓威风八面叱咤风云!项羽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但渐渐习惯天下诸侯对他的唯命是从,还越来越享受。在他眼中,刘邦应当和其他诸侯一样毕恭毕敬才对!没想到刘邦一点面子也不给,硬是让项羽吃了个闭门羹,这的确很丢脸,项羽能不恼羞成怒?

再说怀王伤痛。

刘邦抢先入了关,驻兵函谷关意在向世人昭示:按照“怀王之约”,只有自己才有资格做这个关中王。这难免会让人觉得有故意挑战之嫌。谁都知道项羽对楚怀王的处处压制已隐忍多年,北伐之时杀宋义就是给要熊心一点颜色看看!项羽的内心独白其实都写在脸上,老子拼死拼活歼灭了秦军两大主力,难道还抵不上一个“怀王之约”?关中王岂是怀王说了算的?你刘邦也太不识时务了!

三说破坏战略部署。

项羽入关之前已封章邯为雍王,负责管辖咸阳以西地区。这说明什么?说明项羽对灭秦后如何分封天下诸侯是有通盘考虑的。封章邯是一个试验也是一个示范,给众诸侯吃颗定心丸。而项羽封章邯为雍王时,说的是“王关中”而非封章邯为“关中王”,此处用心绵细,既笼络了章邯,又不让章邯坐大,为以后省去不少麻烦。在项羽的城市规划中,关中之地将被分为几个片区,是为了避免出现一人独大的局面,以免危及自己盟主地位。刘邦想做关中王的野心不是一天两天,项羽也不是不知道,但这次刘邦如此大胆地付诸行动,已然严重触犯了项羽的既定战略部署。

人非圣贤。面对这样的状况,料谁都会心中不爽一阵。至于这些情绪该不该表露在外,那就需要顾及身份地位以及场合。虽说项羽把怒气全都写在脸上是其秉性所致,但这样的举动发生在诸侯盟主身上的确不妥。

刘、项二人曾经在反秦斗争中互为盟友,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秦帝国覆灭后,两人关系悄然转化,成为相互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毕竟各自的利益需求有着根本性的冲突。

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刘项之争在所难免。刘邦再怎么针对项羽也都有合理之处,而同样,消灭刘邦对项羽来说是迟早的事情。当然,沉浸在巨鹿之战大胜之中的项羽对眼下态势发展的认识横竖达不到这个高度!他仅仅因为自尊受伤、怀王伤痛,又被刘邦破坏了自己战略而随性“大怒”,这说明项羽的政治思想水平有待提高。

项羽到达戏水之西的鸿门后,刘邦左司马曹无伤的密告引发了项羽第二次“大怒”,并促使项羽立即决定发起战争。如果说项羽前一次“大怒”是随性,那么这第二次“大怒”就太过任性,不计后果!

曹无伤的告密让项羽下决心与刘邦诉诸武力,诉诸武力解决问题本来并没有错,错的是这个决定的基础太脆弱:刘邦要当关中王,要将秦宫珍宝美女都据为己有,要任用子婴为丞相,在项羽看来这都是刘邦太自以为是冒犯了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引发两人关系变化和各种表象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对立,这才是致命的问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