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沛公

沛县县令面对各地地方主官屡有被杀的状况慌了神。为了自保,便想要举兵反秦,加入起义联盟。当然啦,这只是一种革命投机行为!

话说此时沛县县令身边有两个人,一个是萧何,一个是曹参。这两位七年后成为刘邦旗下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开国功臣。此时萧何的身份是主管人事、总务的“主吏”,曹参的身份是辅助主管狱讼的“狱掾”(,原为辅佐之意,后为副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说起来都是县里最有势力的官员(豪吏)。萧、曹二人对沛县县令说,你原本是秦国的官员,现在却要率领沛县人反秦,我们担心你驾驭不了大局,大家不听你的怎么办?不如召集流亡在外的逃犯,一下子就能有支几百人的队伍,再利用他们的力量劫持众人。众人看你势力大,“不敢不听”,岂不更好?县令一听,是个办法。而此前刘邦“亡匿隐”的消息早已传开,萧何、曹参提出的主张其实就是要召刘邦回来。陡然开窍的县令立刻派人找樊哙,再通过樊哙去找刘邦(樊哙和刘邦是连襟兄弟)。

与此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刘邦手下的人马已有好几百号了。一听樊哙说县令召自己回县城,自然乐不可支,心想这真是想瞌睡就有人递了个枕头。

殊不知,樊哙领着刘邦回来,县令却起了变化。原来这位县太爷本打算自保,所以才听了萧何、曹参的建议;樊哙走后,他想来想去,还是担心自己这个秦国县令的身份到时候不被造反者们承认。刘邦手下数百之众也让他深感恐惧,一旦刘邦来到沛县,自己寡不敌众,恐怕驾驭不了这个逃犯。所以,他改变主意,关闭城门,并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当初提出建议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与刘邦联手的充分准备。县令一变卦,他们立马翻城而逃,投奔刘邦去了。

刘邦面对突如其来的转变,当即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墙上。这封信是写给沛县百姓的,信里说,天下百姓受秦的苦已经好久了!现在沛县百姓为沛县县令守城,而天下的形势却是“诸侯并起”,早晚会杀到沛县来的。如果杀了沛县县令,选一个可胜任领袖之人,响应天下诸侯,则可保家室完整。要不然,只能全家一起等死了。

这封信一传到城里,即刻得到沛县百姓的积极响应,沛县的年轻人一齐动手,杀了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欲以为沛令”。

刘邦心中暗爽,面子上却推辞说:当前天下纷纷,“诸侯并起”,如果选择的领袖不合适,则会“壹败涂地”。我不是自私,而是担心能力有限,无法担当父老兄弟的重托。此等大事,希望推举更能胜任的人。

刘邦这番谦让显然是个姿态,他早就对皇帝宝座垂涎三尺,想当年,“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回有了当领袖的机会,还能真心辞让?逗你玩儿呢!

平时颇有些威望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官,深知一旦起兵不成功,秦国一定会灭了他们全族,于是两人联袂推荐刘邦做领袖。

沛县百姓平日早就听说过有关刘邦的许多传奇,而且占卜的结果也是刘邦最吉。所以,尽管刘邦屡次推让,不去担当,但是大家都不敢做带头人,于是立为沛公(沛县县令,依照楚国习俗县令称“公”)。

就这样,刘邦把机遇逮了个正着,凭着萧、曹的力荐、自身的胆识、百姓的拥戴以及一些技术含量并不算太高的小伎俩,成了沛县义兵的头儿。这是刘邦人生命运正式转变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我们不妨认为,每个人生来都带着一份特殊的历史使命,他是否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去完成,则需要综合各种因素与条件。而时代的大趋势和个人的小宇宙定然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天时地利的大环境,再生猛的人也无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是机缘不到;相对应的,如果这个人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自然也无法驾驭时代的大趋势传递给他的力量。

汹涌澎湃的反秦浪潮无疑是时代的大趋势,而沛公的身份只是个人小宇宙的表征而已。刘邦成功地完成了大趋势与小宇宙的结合,实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利用秦末大起义拉起一支队伍!

那么,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刘邦呢?

首先,下面有人就有力量。这百十号人的队伍虽然暂时未成大气候,但毕竟拉起了一支队伍,总比一无所有之人占了些许先机。

其次,坚实的左膀右臂辅佐。刘邦得到了沛县“豪吏”萧何、曹参的推荐,要知道这萧、曹都是当地的名吏,有他们的辅佐,刘邦的势力自然是不可小窥。

再次,胆识确有过人之处。此时反秦浪潮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但秦国依然非常强大,很多人心中仍存着强烈的畏惧。反秦起义的前景如何,其实谁也说不清。按理说,萧何、曹参此前的社会地位都比刘邦高,和事件的发生地沛县的关系也深,都比刘邦更有资格当这个头儿。但是萧何、曹参有一个共同的弱点:胆小!他们怕呀,怕万一起义失败,必定会遭到秦朝政府的报复,落得个满门抄斩。两人此前好歹都是清白之身,无劣迹无案底,从没到“局子”里挂过号的。一旦诛族,损失太大!而刘邦就不同啦,已经是逃亡之躯,当不当这个沛公被抓住都是个死。既然如此,倒不如视死如归,一个死刑犯只有灭了秦国才有活路。如今有了灭秦的机会,刘邦又怎么可能拱手相让呢?萧、曹瞻前顾后,刘邦泼皮胆大,这两种性格倒是很互补,一起创业挺不错。萧何和曹参,他们的个人能力都在刘邦之上,为什么还要尊奉他呢?我们无须知道答案,因为事件的最终结局已经说明了一切:刘邦有胆,无所畏惧。说句套话,这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不是哪个人都干得来的,历史上成功之人大都如此!

最后,兼具自信心和政治手段;自信心给刘邦树立了一道强大的心理防线,让他有足够的力量迎难而上,并在日后多次失败后也不放弃;政治手段让刘邦处处受拥护,深得民心,这在后文中还将多次提及。就这样,刘邦自然不会错失沛公之位,更不会错失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始终存有一个真理:时势造就英雄,时代玉成大业。秦末大乱的局面定然要有一个去收场的人,刘邦能在这个时候脱颖而出,那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