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罗大佑

紧随邓丽君之后,台湾歌手罗大佑的歌也传入了大陆。而比起清纯甜美的邓丽君,罗大佑和他的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文化现象,他的音乐总是夹杂着现实政治、家国情怀、文化历史、反省批判,哪怕是绵绵情歌也充满了追问到底的执著,比如《恋曲1980》:“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罗大佑的音乐之路从台湾开始,很快就传到大陆。但是台湾和大陆对他的接受机制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流行音乐的解读应该从歌手和受众两方面入手,因为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创作和演绎仅是一半,另外一半必须是受众的理解与共鸣。1980年的台湾处于现代化进程已相当高的阶段,自1960年代经济起飞以来,台湾由一个乡土社会迅速发展为工业社会,跟随历史潮流前行的人们却在感情上不断回首,对宁静的家乡和美丽的田园充满了不舍的怀念,罗大佑的怀旧情绪和对工业文明的质疑,恰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一个流浪在现代都市的浪子对鹿港小镇的思念引起了听众强烈的共鸣,“台北不是我想象的黄金天堂,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都是这种心情的写照。社会转型与政治变革结伴而行,罗大佑在歌中扮演的叛离角色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台湾社会还面临国际政治的重大挑战,这些反映在罗大佑的歌中就是《亚细亚的孤儿》《现象七十二变》等歌曲。

至于大陆对罗大佑的接受,却更多的是他的校园歌曲和关于情感的代表作,比如“恋曲系列”,对他在台湾的社会现实意义却有所忽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传唱着的是他的《童年》《闪亮的日子》《光阴的故事》,对歌曲中用池塘、知了、秋千、蝴蝶、蜻蜓、功课、考试、彩虹以及水彩蜡笔组成的童年不胜向往,因为那个时代的校园学生,其童年都是被湮没在“文革”十年的动乱之中,罗大佑用他的音乐才华弥补着这一代人缺失的童年情怀。接着,大陆也进入现代化进程,人们在他歌曲中有了更多的发现,比如“眼看着高楼盖得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都说到了人们心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