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特区

● 专用名词,特指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资进行   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

● 关联词:  深圳  蛇口  引进外资  合资企业  袁庚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虽然觉得新奇,但当时很多人对“特区”一词的出现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以为这是和自己离得很远的事情,它进入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当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特区的时候,只有那些敏感且善于行动的人、那些有经济头脑的人才能意识到,一件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出现了,一个可以让中国迅速发展的机会降临了。

特区在中国的成长经历有几个标志性阶段——

1979年7月,中央决定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它们的位置和区域。按照规划目标,深圳、珠海特区要逐步办成兼营工、商、农、牧、住宅、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区;厦门、汕头特区则以加工出口为主,同时发展旅游业等。邓小平曾对特区的建设者们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而1979年负责创办蛇口工业区的袁庚,以改革者大无畏的勇气与胆识,在蛇口2.14平方公里的“实验室”冲击着当时的两个禁区:市场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第一个进行民主选举,率先在全国实行人才公开招聘;第一个改革人事制度;第一个实行工程招标;第一个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第一个实现住房商品化;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一个企业自办的对外开放港口;创办第一家企业自办的股份制银行;创办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

1980年5月,中央正式发文,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1984年1~2月,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他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及至1988年6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就是说,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尽管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尽管1980年成立了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但1992年以前,特区一直处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旋涡。直到1992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再次视察经济特区并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要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