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伤痕文学

● 特指一种文学现象或文学思潮。作品体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故也称“伤痕小说”。

●  关联词:(伤痕文学代表作品)          

《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灵与肉》/张贤亮

《爬满青藤的木屋》/古华          

《思念你,桦林!》/龚巧明

《飘逝的花头巾》/ 陈建功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

《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我是谁》/宗璞

《啊!》/ 冯骥才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

《将军吟》/ 莫应丰

《芙蓉镇》/古华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文革”无疑是一场浩劫,是一场噩梦。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倒台,人们经过最初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庆祝游行之后,回头发现自己心上却有着无法抹去的阴暗记忆,无法平复的累累伤痕。在肉体与心灵都经历了深重灾难之后,哪怕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笑容依然不能掩住泪水。所以,新时期人们反思历史、倾诉情感的突破口选择了文学,而出现的第一个文学现象是“伤痕文学”,第一波创作高潮是伤痕小说。生命在非常时期内所遭到的凌辱与毁灭,普通人在浩劫中受到的非人待遇,道德良心在悲剧时代里的沦丧,青春和爱情的痛苦与失落……这一切都成了伤痕文学表现的主题。 作为“伤痕文学”之滥觞,应是刘心武创作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它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作品塑造了几个学生人物,他们的经历、思想乃至性格都大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深受“文革”之害,年轻的心灵被荼毒,人格被扭曲,各自都带着不同的精神内伤。小说发表后,1978年初即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那时人们还尚未以“伤痕文学”去命名。直到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副刊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接着陆续又有《神圣的使命》(作者王亚平)、《献身》(作者陆文夫)、《姻缘》(作者孔捷生)等知青创作,和以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为代表的“大墙文学”,以至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题材作品,反映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人们在生活、身体和灵魂上受到的深深伤害,方才意识到这是一种文学思潮,一种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于是以卢新华的同名小说为之命名“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作品大都以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作为背景。对长达十年的浩劫与动乱给中国人造成的精神创伤予以了“字字血、声声泪”的强烈控诉,对肆虐横行的极左路线予以了强烈谴责,这是伤痕文学的核心思想内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