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前中国经济的隐忧(4)

未雨绸缪

“过冬棉袄论”的提出者是杭州华立集团掌门人汪力成。在2005年集团的半年度会议上,身为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的汪力成第一次抛出了民营企业“过冬棉袄论”。他警示说,虽然目前形势大好,但对大多数我国本土企业而言,“严冬”期早晚要来临,并要求大家对此未雨绸缪做好准备。

当时恰逢宏观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企业经营蒸蒸日上,这一理念的提出并未引起企业中高层经理人的共鸣,甚至有少数经理人不以为然,认为有杞人忧天之嫌。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一警示在三年后开始应验。

“我当时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汪力成说,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他看到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虽然总量很大,但在整个国际价值链当中,始终处于低端、被动的地位,发展的层次非常低。”汪力成说,“大多数行业开始处于‘生产过剩’而引发的过度生产甚至恶性竞争状态;同时,制造业正面临着上游资源和下游渠道越来越严重的‘二头挤压’,赢利空间愈来愈小。”

汪力成的“过冬棉袄论”提出的时候,恰逢我国加入WTO第四年。“国外跨国企业的‘大举入侵’使得国内市场进一步被瓜分,同时‘游戏规则’逐步改变。”汪力成挥着手用力比画,“国外的企业和资本纷纷来分享国内的蛋糕,而国外的蛋糕我们却没有能力分吃到。”果不其然,随后几年,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绿色环保壁垒、反倾销壁垒、企业道德标准接踵而来,海外市场的进入门槛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汪力成认为,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蕴涵着很多风险。比如,企业的负债率过高;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等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能源短缺问题初步显现;人民币汇率变动使得未来的我国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加……这一切让汪力成感觉到:制造过程的成本将逐年高企,企业未来发展危机重重。于是,汪力成给他的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未雨绸缪,准备好“过冬的棉袄”,冬天不来没有关系,但一定要确保寒冬来临之时,我们能够有备无患!

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

自2006年起,华立集团旗下所有企业的理念开始发生大逆转。企业的基本观念由过去的“做大做强”开始转变为“做精做长做强”。

首先进行的是企业指标考核调整。自2006年起,华立集团取消对其旗下所有企业的销售额和账面利润考核,改为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流。“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如今已是‘现金为王’的时代,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与此同时,汪力成开始考虑如何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企业价值实现问题。

集团副总裁赵江华清楚地记得,汪力成对各下属企业的第二个要求是:严格控制并降低企业的银行负债。“从现在的宏观形势看,当时的这项举措非常重要。”他说,目前出问题的大多是大肆举债的企业。

汪力成的第三招是致力改善集团的资产流动性。他常说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所有的银行要把我的贷款收回去,我要有偿债能力。”这个前提就在于资产的流动性。回顾过去的判断和当下的局势,汪力成感叹,现在不少企业死亡倒闭,不是死在资不抵债,而是死在不能变现,即资金流动性出了问题。

短短三年,华立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主动调整产业进退,不少案例成为经典。

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2006年。华立在房地产业如日中天之时,主动从一线房地产开发商转型为地产投资商。当时,所有的人都想不通。回想当时的决定,汪力成说,他认为,房地产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下一轮的行业调控将非常严峻。同时,虽然房产的平均利润率远高于制造业,但像华立这样的制造企业,如果把全部精力投入做房地产,就会丢弃主业。如今,当不少开发商身陷地产泥潭时,华立却在地产投资领域轻装上阵,择机而发。

又如集团名下的化工企业华泰化工,每年为华立带来数千万元利润,是当时集团内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企业。然而,正当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达到50%左右的最顶峰时,汪力成却以协议溢价196%的价钱,将其转让给了韩国的爱敬化工。华立在华泰的整体投资收益是当初投入的3.3倍,为股东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同时,也在资本市场证实了产业进退的可行性。汪力成笑言,在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的今天,他已无须再为华泰的生存操心。

时至今日,华立集团内部已再没有人对“过冬棉袄论”心存质疑。

在净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流成为国际通用的评估公司价值最主要指标的今天,整个华立集团的主营收入同比增长了21%,主营利润同比增长111%,经营性现金流处于良性的健康水平,三个主要财务数据都显示出良好的业绩增长状况,如图1.2所示。

图1.2华立科技经营现金流与负债比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说,改革开放30年,不少企业在多次宏观调控和危机之下成为历史。但有着38年历史的华立在大浪淘沙之后,依然能够拥有勃勃生机,缘于其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否定自我成功经历、正确评价未来形势的勇气及智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