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

德隆曾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创造过诸多奇迹,一直被市场奉若“神明”。其旗下上市公司,哪怕是经历了2001年深沪大盘“断崖式”的跳水,以及在亿安科技、ST银广夏、中科创业等一大批庄股纷纷倒下的情况下,“德隆系”的股票仍然是高高在上、屹立不倒。

然而,从2003年8月开始,“德隆系”的“三驾马车”便一改连续多年的上涨,开始了漫漫阴跌。到了2003年底,宏观、微观各种因素终于将“德隆系”的流动性风险推向高点。

2004年4月14日,“德隆系”的“三驾马车”拉开了集体“跳水”、狂泻的序幕。其中,“老三股”之一的合金投资更是连续13个交易日跌停!同时,“德隆系”旗下三类共19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平均跌幅远远高于同期大盘跌幅,市值损失接近200亿元之巨。

德隆的脆弱,终于暴露于外。

德隆危机爆发之后,遍布全国各地的债权人如热锅上的蚂蚁,讨债的队伍在全国鱼贯穿梭。德隆旗下的资产基本被反复冻结,大规模的诉讼潮蜂涌而来。上海、四川、重庆、山东、南昌、深圳等地掀起了一股“逼宫”德隆的追债潮。追债队伍中不仅有江浙地下钱庄、信托公司以及亚星客车等企业,更有庞大的“正规部队”――各地的商业银行。

2004年8月31日,是德隆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天,德隆旗下上市公司湘火炬A、合金投资、天山股份等同时发布公告:公司控股方或关联方新疆德隆集团、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新疆屯河集团,都将其拥有的全部资产不可撤回地全权托管给华融公司,由华融公司全权行使新疆德隆、德隆国际、屯河集团全部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权利。

德隆,的确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神奇帝国。短短12年,它形成了220亿元的资产规模;股市长期低迷而其旗下“老三股”却屹立不倒,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股市神话;2004年,它又创造了第三个神话:短短两个月内迅速解体。

在中国内地素有“郎监管”之称的香港中文大学著名学者郎咸平,这次也扬眉吐气了,德隆事件之后,他站出来说,“我几年前就与德隆有过论战,我就知道德隆模式不可能持久,因为它根本上违背了客观规律。”

不管怎么说,显赫一时的“德隆帝国”终于永久退出了中国商业舞台。

2004年12月,在《中国企业家》举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主持人一再追问汇源与德隆的问题,问及其中内幕,推却不过的朱新礼终于松了一回口,“合资一年后我就感觉不大对劲,它(德隆)战线太长,资金链越来越紧,所以我们希望分开……”

不过,另一个悬念却是:汇源当初为什么不直接接手屯河的盘子,湖北威陵在其中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

2003年5月16日,新疆屯河发布公告之后,除了那些散播“德隆抛弃汇源”的论调之外,也有明智之士理性地分析了其中原因,尽管未必准确。当时,各路媒体、各大商业分析师纷纷评头论足。有的人把湖北威陵对汇源的收购称之为“蛇吞象”或“曲线MBO”(高管层收购),还有人认为,汇源是想借壳上市。

我们来分析一下湖北威陵这家企业的背景。这是一家刚刚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主营纺织及贸易,此前从未涉足饮料产业。

但是,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它与汇源有着6年的“感情基础”。

我们应该记得,1998年汇源在宜昌组建公司时,正是与湖北威陵合资的。

应该说,汇源与湖北威陵的合作,从一开始就非常愉快,此事发生之前,朱新礼就评价威陵集团董事长朱应华说:“既是我的本家,又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

朱新礼认为:“我们已有6年的合作经验,无论从管理还是文化上都是比较接近的”。而朱应华对朱新礼评价也很高,认为他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是值得信赖的朋友,既有儒家的风范,又有商者的野心。

出身于山东的朱新礼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诚实憨厚,为人谦和,即使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他也颇有君子风度,在他身上俨然涌动着儒商的风雅和仗义。

在这次股权交易中,朱新礼是赢家,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扬扬自得、胜者为王的样子。德隆危机四伏,为了照顾德隆,他走了一条“曲线”。虽然是对手,但是他并不希望看到德隆的悲剧发生。为了照顾德隆的股票和市场前景,朱新礼回购股权绕了个圈,他觉得生意不在情谊在,这是典型的儒商作风。

在湖北威陵出让汇源股份的同时,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德隆系”的接手、整合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此时,“德隆内幕”也基本上大白于天下。叱咤中国资本市场数年的“德隆时代”彻底宣告终结。

而关于湖北威陵接盘屯河的那个悬念,其答案也不言而喻。不过,我们还是听听朱新礼的真情告白。2005年4月6日,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朱新礼这样回答那个在过去两年里一直让业界感到困扰的疑惑:

“……直接收购在当时太敏感了,那样可能会导致德隆的股票有很大的波动。”

时至今日,回首德隆时代的风风雨雨,我们不得不感叹朱新礼的惊世“财技”,一向不精通资本运作的他,在“不经意间”打赢了一场漂亮的资本战争,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幸运地逃脱了那只“金融怪兽”的巨大魔爪……([EXC])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