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汇源公司已经拥有了5条生产线,初具规模,产品也逐步打入北京及各大城市,事业蒸蒸日上。
就在这时候,朱新礼突然提出了一个议题:到北京去创业!
此言一出,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好好的,为何要“迁都”呢?
其实,这早已是朱新礼整个棋盘中的“一招”,要把汇源推向全国,首先必须有一个宣传和销售方面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即使山东这样的大省也不一定符合这样的需求,更何况一个小小的沂蒙山呢?
交通不畅使得产品很难走出去,信息不畅使公司不能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人才不济难以满足发展的需求。
既然地方天地不够广阔,那就只好“迁都”了。
经过审慎的思考和研究比较,朱新礼看中了北京。
北京拥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和抗衡的首都地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高智能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等因素,而这些正是朱新礼大展身手所必需的。
在北京招聘人才时发生的一件事,更加快了他 “迁都”的进程。
在1993年底,朱新礼在报纸上看到北京有一个高级人才竞聘会的广告,求才心切的他立刻赶去参加。
会上,全国的很多高级人才进行自我推销,企业家、厂长在下面举牌招聘。因为急切需要人才,朱新礼挤到了会场最前面,很多次迫切地举起招聘牌子。当时山东省只有朱新礼一家公司参加,公司的名称是山东淄博汇源,没什么名气,自然很不起眼。
朱新礼好不容易连续找了9个人才,每次具体面谈的时候,虽然汇源的工资提得挺高,无奈人家只要一听是沂蒙山区的就不去了。更让人生气的是,“人才”同时表示:“在北京年薪2万元就干,在你那里4万元也不干。”
朱新礼有些恼了,告诉其中一个人:“你等着吧,两年以后我就到北京去办厂。”
除了在这次招聘中受挫外,还有一个促动他“迁都”的原因是朱新礼看到了竞争形势的严峻。
20世纪90年代初,果汁市场的参战人马还很少,汇源发展所向披靡,没遇到什么强悍的对手。
但是到了1994年,果汁市场形势迅速好转,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果汁开始成为香饽饽了。
中国巨大的消费群体,果汁需求潜力无限,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的饮料巨头纷纷加入。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娃哈哈、农夫山泉、健力宝等纷纷杀入果汁饮料市场,这对刚刚启航的汇源巨轮来说,面临着异常严酷的市场挑战。
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朱新礼和汇源开始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对于汇源下一步该怎么走,朱新礼和众人开始共同探讨、反复分析,在听取了众人的意见和建议后,朱新礼逐渐有了思路,他认为除了产品质量和创新以外,还要建立一个核心基地来维系整个汇源的运转。
他开始着手设计汇源在国内的发展蓝图,要把汇源推向全国,首先必须有一个宣传和销售方面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的选择至关重要。即使山东这样的大省也不一定符合这样的需求,更何况一个小小的沂蒙山呢?
交通不畅使得客户喝不到最新鲜的果汁,信息不畅使公司不能对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应,等等,地方性制约了汇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既然地方天地不够广阔,那就只好“迁都”了。
汇源是要走向世界的,因此它需要一个世界级的平台。
于是,朱新礼开始在全国寻找新的落脚点。
中国这么大,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的大城市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到底选哪个更合适呢?
经过审慎的思考和研究比较,朱新礼还是看中了北京。
北京拥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抗衡的首都地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高智能人才优势等因素,可以为朱新礼大展身手提供优越的条件。
接着,朱新礼召集汇源党支部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大家重点研究移师北京建厂问题。
在会议上,朱新礼这样跟大家分析:
一,首都北京具有人才、技术、信息、资金、交通、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到北京建厂,可以尽快做大汇源事业,做强汇源品牌。如果可口可乐是越南的企业,就做不成世界品牌。
二,北京作为汇源的首选主打市场,已有一定基础。沂源和北京相距600公里,运送产品费用太高。而在北京建厂,可以节省大量运费。
会议决定:“迁都”北京,建设工厂,开拓市场。
汇源“迁都”的消息刊登出去之后,立即在山东引起轰动,受到了各方的质疑。
经济专家分析,汇源离开山东将对汇源的发展不利,会增加很大成本。
也有许多人认为,山东有像海尔电器、青岛啤酒、海信集团等享誉全球的知名企业,汇源完全可以依靠家乡人气、政府人脉及山东的原料和出口基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而且还有种种流言飞语向朱新礼劈头盖面地打来。
有人谣传“汇源就要被其他公司收购了”,有人说朱新礼这一招是想上演“蛇吞象”,最离奇的说法是:汇源的突然搬走,是因为朱新礼“得罪了上级,在沂蒙山混不下去了”云云。
瞬间,汇源“迁都”之事变得棘手起来,搞得满城风雨。
“进京计划”遭到了众人反对,当地政府更因为汇源是纳税大户,不愿放走。
但朱新礼的意志坚定。
“我认准的事不可能动摇,”朱新礼坚持,“可口可乐产自美国,在二战时因为美国大兵都喝而带去消费,所以风行世界,如果可口可乐在柬埔寨或者越南,它是做不起来的。”
尽管移师有很大的风险,但朱新礼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抵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风言风语。
1994年,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朱新礼在为叩开北京的大门忙碌着。
事实证明,在朱新礼与汇源成长的过程中,迁都北京是他创业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这一选择,使汇源迅速占领了制高点,为以后向全国辐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