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怎样才算“会讲话”(6)

我自己就有切身的感受。40岁时,我担任了一定的行政职务,练气发声的训练少了,自己都觉得声音发干,音色发暗。我在刚开始讲授“讲话能力训练”课程时,为了教好学生,自己天天早晚各练半小时的耳语法。坚持练了一段时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声音比年轻的时候反而更明亮、更干净了。这就是方法得当,坚持练习的结果。

其实,当你把持之以恒的训练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你收获的已不仅仅是讲话的能力了。

3.练习原则之三:全练

什么是全练?就是讲话能力的训练包括五练:练口、练手、练胆、练脑、练脸。一定要多管齐下,综合练习,而绝不是单纯地练口、练嘴皮。

一是练口。

练口就是用耳语的方法天天练习,达到气息通畅、声音圆润、吐字清晰的目的。练耳语的原理,将在第三章进行详细介绍。

二是练手。

练手包括两层意思:动手写和练手势。

动手写一定要先扎扎实实地写好文字,列出提纲,然后再按文字或提纲讲。千万不要上来就追求出口成章。初学者追求出口成章,是一个误区。

大凡出口成章的人一定都受过三种训练:①先写后说的训练。先由出手出章,再到出口成章,先学会写,然后再讲,经过反复多次这种训练,熟能生巧,才可能做到出口成章;②背诵经典诗文的训练。从小背诵诗词古文,等长大后这些经典篇章已经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③反复讲的训练。职业讲话者一般都是一个内容讲了很多遍,烂熟于心,若第一次听,就会给人留下出口成章的印象。所以,没有天生的出口成章者,只有经过训练的出口成章者。想出口成章,一定要循序渐进,先从出手成章开始训练。

这里的练手势是指反复进行手势的训练。手一动,讲话的语言自然生动,手势一比画,语言自然就很形象。要按照第四章的要求,反复练习讲话的双人舞小段,把讲话加手势变成讲话的一种习惯。比如说:“芝麻这么小,西瓜这么大”这句话,不加手势说,语言就平板枯燥,而一加上手势,说芝麻时,用两个手指一捏;说西瓜时,两只手一比西瓜的形状,语言马上就生动传神了。通过对动作的反复练习,可以让双手形成肌肉记忆,一讲话自然地加上手势。 我的一名学生在期末总结中写道:“过去讲话不懂得加手势的妙用,现在天天练习讲话时的手舞足蹈,已经变成了习惯。上课发言,与同学交谈,都不自觉地手舞足蹈,生动形象了很多,越来越喜欢这样讲话的感觉了。”

三是练胆。

练胆就是通过主动上台,反复上台,进行笑定、眼定、站定的三定训练。练出胆量,治好上台恐惧症:手抖、脚颤、脸红、心跳。

四是练脸。

练脸包括练习微笑,练习眼睛和观众的交流,练习讲话时眉飞色舞。通过反复练习,使面部肌肉养成微笑的习惯,养成眼睛大胆和观众交流的习惯,养成讲话时眉飞色舞的习惯。

五是练脑。

首先可以通过左脑练习来训练逻辑思维。比如进行言而有序的训练,让学生加手势来练习这段话:“勤于思,敏于行,要学会三道:第一,闻道;第二,悟道;第三,行道。”说“第一”时,要伸出一个手指;说“第二”时,伸出两个手指;说“第三”时,伸出三个手指。反复做这种口到、手到的练习,就可以进行讲话有条有理的训练。当练成习惯后,说话就能做到言而有序。

还要通过写“一字悟”的方式来训练逻辑思维。“一字悟”就是指每练习一个单元,写一篇学习感受的作业,要求用一个字来总结观点,用50个字来加以解释说明,通过反复动笔动脑来进行一简二活的训练,学会讲话观点简洁好记,举例生动好听。

其次可以右脑练习来训练形象思维。例如,通过加手势练诗歌的方法来训练学生语言的形象性。加上手势背诵“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双手自下而上缓慢托起,想象眼前出现紫烟的形象,双手从上往下做往墙上挂东西的动作,脑海中浮现出瀑布的镜头。这种“双人舞”的反复练习,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4.练习原则之四:巧练

巧练有三个意思:一是“先号脉”;二是“找药方”;三是“吃药”。

“先号脉”就是抓重点。

学讲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先理清自己在当众讲话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没有胆量,是声音容易嘶哑,是讲话没有感情,还是讲话没有头绪条理?抓住难点,重点突破。解决了主要矛盾,就容易树立信心,再接再厉,持之以恒地练习。如果你觉得自己拿不准难点在哪?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让我来帮你进行诊断。

再说“找药方”,就是将看书和看视频相结合。

第三是“吃药”。

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有针对性的练习方法和步骤。按照这些方法开始练习,头七天最难坚持,要咬紧牙关,不急不躁,天天练习,等你坚持了21天,蓦然一回首,胆、声、情、识的能力都具备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