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各种不同的药品?

为什么有各种不同的药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类的药物呢?

药物是在生病或受伤时使用的,而疾病可能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为了治疗某一部位的疾患就必须要让药物达到这个部位。患病部位处于药物比较容易到达的地方时比较好办。比如皮肤出了问题可以用涂抹类药物,眼睛不好可以用点眼药。总之,病在离身体表面很近的地方时,可以把药物直接送到病灶的部位。可是,如果肺、心、胃这样的地方有了问题我们就无法将药物直接涂抹在这些部位。于是,人们就想出了先把药物打进血液里,让它在身体里随血液流动,再送到病灶去的办法。

注射类药物、口服药、贴在皮肤上的外贴药、创可贴一类的药物、坐药等都是让药物通过血管到血液里去的办法。口服药下面让我们以口服药这种最具代表性的药物为例,看看药物被服下以后走过了哪些路径。口服药先是经过食道进入胃里,然后在通往前方的肠道的过程中被吸收并进入肝脏。在肝脏中一部分被分解,其他部分则随血液进入心脏,再随血液被送到全身,最后到达生病的位置发挥效力。与此相对,口服药以外的药物几乎都是直接进入血管里,和血液混在一起再流到全身的每一个部位。

注射用药首先大家都知道,注射药很少有注射到动脉里的,一般都是往静脉中注射。方法是在上臂系上一根胶管,然后将药物注射到肘内侧的静脉里。因为这种方法是把药物直接打进血管里,所以起效最快。其他如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都是让药物渗入皮肤和肌肉里的细小血管再进入血液的。这种方法比静脉注射起效慢,但比口服药起效快。也许有人会想:既然注射比口服快,那全用注射不好吗?但问题是起效快有时副作用也会相应大,有时还有药性太强的问题,所以不能乱来。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采用注射的办法:哮喘强烈发作,必须马上治疗时;或者连续呕吐,无法经口服给药时;以及出现脱水症状,必须迅速给身体补充水分时,等等情况。坐药和外贴药剂坐药的原理是让药物通过肛门周围的血管渗透进身体然后进入血液。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外贴药剂的原理是让药物通过皮肤的血管进入血液中去,所以贴在身体的什么部位都没关系。不少人认为贴在离支气管近的地方是不是效果更好呢,而把这种药剂贴在胸前,其实贴在哪儿都无所谓。而且如果是给儿童用药,他可能会自己把它揭下来,所以贴在他的手够不着的地方,比如后背就挺好;皮肤有炎症时还可以贴在足底。

药品的区别使用如上所述药物的形态各色各样,我们以哮喘为例,说说如何区别使用这些不同的药物。哮喘强烈发作时先用叫做喷雾器的器械吸入吸入药。这时使用的是支气管扩张剂,其作用是让哮喘发作时变窄的气管扩张。因为药物吸入后可以直接到达支气管,所以起效最快。如果不管用就需要用打点滴的方法,注射支气管扩张剂。如果发作不强烈,没什么紧迫性时可以用口服药和外贴药剂。因为外贴药剂的药物会慢慢地被身体吸收,药效比较长,所以特别适合用于抑制夜间的哮喘发作。

除此之外,为了对付怎么也不肯吃药的孩子,现在还有制成坐药的支气管扩张剂。关于口服药片剂、粉剂、糖浆下面就详细说说口服药。口服药还分为片剂、粉剂和糖浆等各种形态。大人一般服用的是片剂或胶囊,但儿童口服片剂或胶囊会有困难,所以儿童常用粉剂和糖浆。特别是不满4岁的孩子在吞咽片剂时有时会卡在喉咙里,所以一般不用片剂而是用糖浆或粉剂。糖浆的服用方法没必要细说,因为药房在把药交给家长时已经嘱咐过了:“请给孩子每天吃◇次,每次吃△个刻度。”如果是婴儿,用一端带橡胶套的玻璃吸管会比较容易帮助婴儿服药。粉剂有易溶于水的干糖浆以及易溶于水的颗粒,但也有比较难溶于水的。

干糖浆和颗粒等易溶于水的粉剂一般把它用水化开,就可以给孩子服用了。但有些干糖浆入口时是甜的,但过一会回味有点苦。对味道敏感的孩子会拒绝吃这种糖浆。给孩子服药的窍门有人想把粉剂混入带甜味的果汁中,可这样做有时反而会突出苦味。我曾经尝过各种做成粉剂的抗生素,其中特别是一种被称为大环内酯类的系列抗生素很多带有苦味,把这种药混在果汁里特别苦,非常棘手。我尝试着把这种药混入各种饮料里,结果发现把有苦味的干糖浆混入乌龙茶里苦味就会消失,变得无味。

请大家记住,把苦药混入乌龙茶或牛奶里就会好喂一些。但是用奶粉人工喂养的孩子,如果我们把药混入他吃的奶粉中就有可能引起孩子对牛奶的反感,而且如果喝不完的话,就会造成喂下去的剂量不足,所以还是不要用奶粉冲的牛奶喂药。对付不喜欢液体药物的孩子,可以把粉剂倒在一个小盘子上,滴入少量水充分揉捏,然后把这膏状药丸托在喂药的大人的指尖,再把它涂在孩子的上颚上,让孩子喝温水或牛奶服下。如果是再大点的孩子这样做可能会咬住大人的指头,应该说服他让他自己喝下去。

粉剂里有些药很不好喝。我小时候,药物几乎没有口感好的,只有不好的。家长就会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你不喝苦药病就好不了。”我也就忍着喝了。无论如何,不想喝时就用糯米纸把药包起来喝。孩子生病时家长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可是现在不少药物变甜了,有些还穿上了漂亮的外衣,有些孩子甚至喜欢上了吃药。还发生过看着姐姐吃药吃得那么香,没必要吃药的弟弟也羡慕得吃了,或者因为好喝而把整瓶糖浆一口气喝干的事故。当然为让药物好吃或好看使用了添加剂,这绝非好事。把药物做得好吃还会造成乱用药物,我们对于目前给孩子吃好吃的药的做法也心存疑问。

即便如此,现在还是有对孩子来说不怎么好喝的粉剂。这时我们可以想想办法,比如加水揉捏或给他加入少量的白糖或糖浆等。拒绝服药的孩子还有一种孩子非常顽固,无论这个药什么形状,也不管它多么好吃,只要是名字里带这个“药”字的就一概不吃。即使用上两个大人灌他,他还是连抓带挠,让大人非常棘手。这种孩子的妈妈往往非常内疚地说:“是我没教育好他,他才这么不听话的。”我倒认为这不是没教育好,反而认为这样的孩子很有自己的见地,很可靠。而且这样的孩子一般都很健康。他们往往不用吃药自己就能自愈。其实,本来孩子的病几乎都是不用治疗就能自愈的,即使是细菌引起的疾病,只要有抵抗力,不用吃抗生素自己也能好起来。这种无论如何不肯吃药的孩子如果得了非吃药不可的病,可以用坐药、外贴药或者静脉滴注。但几乎可以说,孩子不会得这么重的病。

每次我看到这种坚决拒绝吃药的孩子都觉得人类的自愈能力真是伟大。反过来说,看到那些吃药很配合的孩子反倒会反省自己,觉得是给孩子开药的自己不好,让他过度服药。家有拒绝吃药的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你们不必自责。服药时间下面说说服药时间。关于什么时间服药的问题,一般来说是饭前、饭后或饭中这几种。但这几种服法今后可能会逐渐变化,那这是为什么呢?以前的服法大概都是围绕着用餐时间的。比如有下面几种:餐前——餐前30分钟到一个小时服用。服后马上用餐——吃了药以后马上吃饭。餐后——吃饭以后大约30分钟服用。两餐间服用——两顿饭之间的时间服用,即大约餐后2~3小时服用。这几种服法是在每日三餐的前提下确定的,所以每天服三次。曾经有人问我:“我每天吃两顿饭,(每日三次的药)怎么服呢?”我认为可以在两餐之间,相当于别人吃午饭的时间吃就可以了。还有人问:“孩子没食欲,一点饭都不吃,什么时间吃药好呢?”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餐前”、“餐后”这样的说法使家长们把吃饭时间和吃药的时间紧密联系起来的缘故。其实,之所以用餐前、餐后来表示吃药的时间,无非是因为,如果告诉家长每天三次,等间隔吃的话,患者会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考虑到这一点,用餐前餐后的说法可以避免忘记服药的时间,比较方便而已。

另外,有些药品会对胃造成伤害,如果餐后立即服药能减少对胃的刺激,所以才指定餐后服用的。可是伤胃的药即使是餐后服用仍然会刺激胃,所以我认为餐后服用也没什么意义。实际上,一般认为空腹吃药效果更好,所以很可能餐前比餐后更适合服药。这是一个相当难以给出肯定答案的事情。时间治疗这种新观点最近,人们正在重新探讨关于什么时间吃药好的问题。也就是说出现了时间治疗的观点。人类的身体每天都有一定的节奏。这种节奏被称为生物钟。比如很多人都知道人的体温下午要比上午略高。体温从早上醒来前的数小时开始上升,起床以后会加速上升,白天还会持续上升直到傍晚达到最高值,到了夜里又开始下降。

身体内每天发生的这类变化在荷尔蒙水平、呼吸、血压以及体内的所有功能上都有所表现。成年人中有些人清早血压会升高,哮喘则多发于夜晚直到黎明这一时间段,这些都和生物钟有关。所以有人就想到了,“如果在这个时间段里吃药会不会更有效呢?”这个问题,而且已经证明了确实存在这个时间段现象。所以现在有人提倡在最有效的时刻给药的所谓时间段治疗。我们先来说说身体的生物钟。比如白血球数在一天当中的深夜12点达到最高;下午2点每分钟的脉搏最快;下午4点血压最高;生长荷尔蒙深夜2点到4点分泌最旺盛(当然,这只是最一般的情况,比如我们现在弄明白了有些清晨高血压的人早晨血压最高)。

这些数据峰值的前后12小时降到最低。也就是说,白血球在正午12点左右最低。相应的也有最容易发病的时间带。比如紧张性头痛最容易发生在傍晚直到夜间这一段。所谓紧张性头痛用简单点的话说,就是由于肩部酸痛引起的头痛,相信有很多人都经历过,他们会说:“对,对,就是从傍晚开始疼。”另外,牙痛多发生在夜晚到黎明之间。随着人类弄明白这一规律,产生了在最容易发病的时间带,同时也是药物效力最大的时刻给药这样的想法。把这种想法付诸实施就产生了所谓的时间段治疗学说。比如说现在我们明白了哮喘的发作一般在深夜到黎明这一段。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支气管的肌肉到了夜间收缩加剧,以及排出异物的功能到了夜间会降低的缘故。

那么,人们就探索出了让药物在这个时间段里起效的服药时间。比如贴在体表的支气管扩张剂,一般认为每贴的有效时间是24 小时,但贴上以后时间太长药效会降低,所以为了控制哮喘在夜间到黎明时发作,最好在晚饭后贴。诸如此类在疾病发作的时间带比较固定的情况下,我们会配合这个时间带给病人服药或外贴药物。一般情况下,口服药的吸收情况夜间不如白天,所以白天服药的情况更多一些。未来的服药方式过去每天服用三次药物的情况比较多见,而最近药效长、副作用小的药物不断出现。

每天只需服用两次甚至一次的药物正在不断增加。抗生素早晚也会变成每天只需服用一次的。人们可能会探讨在一天当中什么时间服用合适,比如每天早晨一次等。在保育院里大家正在讨论在园内给孩子喂药是否妥当的问题。只要有医师的投药指导,由保育院的保健大夫或看护师给孩子喂药,在法律方面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在保育院给孩子喂药。

因为在忙碌的保育院里很难避免把A幼儿的药喂给了B幼儿,或者孩子们把放在一旁的药误认为是饮料而喝掉的事故。最近出了不少每天只需喝两次的药物,只要家长请常给自己孩子看病的医生开一些每天只喝两次的剂型,就可以不在保育院里吃药了。因此服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不久就有可能变成每天早晨一回或晚上一回。

但这种方法还没有实现,所以目前每天餐后服用三次的情况大概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关于药品的副作用药品本身有一种被称为副作用的令人讨厌的性质。如果能有完全没有副作用的药品就好了,但实际上可以说所有的药品多少都有副作用。如果说世上存在没有副作用的药品的话,那它肯定也是没有效果的,就是所谓的虽然无毒但也不是药的东西。

在这里我们转换一下视角,看看食品方面又是什么情况。如今,如果问到我们身边的食品是否完全安全时,可以说基本上不存在完全安全的食品。比如说在天然食品中就有无数种可以引发荨麻疹;能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种类也是数不胜数。即使因为进食出现荨麻疹,我们也不会称之为副作用,但如果是服药引起的荨麻疹,那么它就会被称为副作用。

因此,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安全的药物,唯一不同的是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有大有小而且各不相同罢了。副作用中有些可以被明确看到或者感受到,而另一些则是难以察觉的。这些虽然存在但不被知晓的副作用是件非常棘手的事,但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能被明确指出的副作用才会成为讨论的重点,所以我很担心那些难以有外在表现的副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