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具体战役上,各军兵种却有不同的要求。陆军要求在涨潮上陆,以减少部队暴露在海滩上的时间;海军要求在退潮时上陆,以便尽量减少登陆艇遭到障碍物的破坏;空军则要求有月光,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这些条件完全相左,但必须同时满足。这就要求盟军最高统帅部殚精竭虑,在矛盾中寻求一致。最终盟军统帅部决定,在涨潮与退潮间同时在五个滩头登陆,由于五个滩头的潮汐不尽相同,所以每个滩头登陆的时刻又不尽相同,而空降的时间必须确定在凌晨1时的满月时进行。符合上述全部条件的登陆日期,在1944年6月中只有两组日子,即6月5日至7日和6月18日至20日。艾森豪威尔反复掂量后,决定选择在第一组日子的第一天,即6月5日。
盟军选定在诺曼底登陆,德军并非被蒙在鼓里。说来也怪,早在盟军还没有确定登陆计划时,希特勒就已经意识到,盟军登陆的地点就在诺曼底。他三番五次在大本营会议上宣称:“毫无疑问,英美军队一定会在西线登陆。在我们漫长的战线上,除了靠近暗礁的部分地区外,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登陆。但有两个地点最具可能,因此所受的威胁最大。这就是诺曼底海岸和布列塔尼半岛,而战略目标是夺取瑟堡。”
希特勒下令建立“不可逾越的大西洋壁垒”
基于希特勒这样的判断,早在1942年年初,当德军在东线的苏联战场上受挫时,希特勒就开始构筑他的“大西洋防线”,以防止盟军从西线登陆。到了1943年11月,当隆美尔被盟军从非洲赶回到突尼斯时,希特勒就派隆美尔到西线检查和强化“大西洋防线”。隆美尔首先巡视了丹麦的一段海岸,接着观察了法国的一段防线,结果令他大为震惊。因为所谓的“大西洋防线”,不过是在少数几个海滩修筑的若干防守工事而已,既没有可以阻击敌人登陆的碉堡,也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支撑点,更谈不上固若金汤。但是戈培尔那帮人却把这些零零星星的碉堡群称为“不可逾越的大西洋壁垒”。
戈培尔的吹嘘固然让希特勒难堪,但是他并没因此制裁戈培尔,他命令隆美尔立即把“大西洋壁垒”建成名副其实的“大西洋壁垒”。在隆美尔的亲自督促下,在南起荷兰符利辛根港,北到法国瑟堡港之间长达480公里海岸线上,德军布置了三道沟壑相连的钢铁防线。
第一道防线在海岸的纵深处,防御手段是在海底斜着设置木桩和铁桩。这样的好处是涨潮时这些桩子是被淹没在海里的,而敌人一定会在涨潮时进攻,这些暗桩就会成为敌人登陆舰艇的?箭;第二道防线在滩头,德军部署了连成一片的地雷带,就算敌人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刚刚上岸的敌人也会被地雷炸飞;第三道防线则在地雷带后面,设置碉堡和坦克陷阱,将越过地雷带的敌人阻击在滩头阵地上。这三道防线连成一片,互相支撑。而像芦笋一样斜插入海的防登陆隔离桩,因为平时被海水淹没,对敌人来讲可谓是看不到的独门暗器。戈培尔那帮人虽然不喜欢隆美尔,但是对隆美尔的防线却由衷地敬佩,所以他们毫不吝啬地把斜插入海防止敌军登陆的暗桩称为“隆美尔芦笋”。
仅从这些方面看,隆美尔的防守可谓无懈可击,但问题是隆美尔的这些防守计划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部署,之前戈培尔那帮人已经耽误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等隆美尔意识到问题需要部署时,时间已经不等人了。所以,在1944年的这个登陆季节,隆美尔的计划只完成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已经完成的这一部分防线绝对固若金汤,可谓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