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希特勒跳进了谁设的圈套(2)

东京不宣而战,柏林和罗马步其后尘,向美国宣战。人家已经打上门来,美国国会别无选择,只好对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宣战。用迪安·艾奇逊——他后来担任了美国国务卿——的话来说,由于希特勒的愚蠢,帮助罗斯福解决了种种困难,“解除了美国人民的重重疑虑,使我国人民团结起来,走上了那条为了国家利益不得不走的漫长而艰苦的道路。”

派艾森豪威尔崭露头角

美国走上了战争的道路,这一点罗斯福早想到了。和罗斯福想到一块的,还有陆军参谋长马?尔。现在,尼米兹已经到太平洋上收拾山本五十六去了,那么欧洲派谁去呢?又从哪里开始进攻呢?

选择在哪里进攻,这不是首要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统帅,选定了统帅,他自然会提出进攻的时间、地点、路线,如果你的眼光足够锐利,你甚至可以从这位统帅的眼神中畅想战后世界的格局。那么,谁是这位可一战定乾坤的人选呢?罗斯福和马歇尔交换着眼神,心照不宣地试探对方。马歇尔沉吟了一下,翻出了他随身携带的黑色笔记本,把总统的目光引向一个总统完全不熟悉的名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作为美国历史上排名第二的五星上将,陆军?谋长马歇尔一直深得罗斯福总统的信任。总统对于军队干部的任免,基本上唯马歇尔马首是瞻。马歇尔珍惜总统的信任,一直尽职尽责地做好总统的军事伯乐。多年来,他保留着一个习惯,那就是随身携带一个黑色的笔记本,把重大的军事发现和军事人才记录在笔记本上。比如,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不止一次地记载过巴顿将军。第一次对巴顿的评语是:此人能够带领部队赴汤蹈火;第二次对巴顿的评语是:要用一根绳子紧紧套住他的脖子;第三次对巴顿将军的评语则是:一旦有装甲部队,立即交给他指挥。回首往事,马歇尔对巴顿的评语,可谓入木三分。

马歇尔将军第一次注意到艾森豪威尔,是在1941年6月的一次军事演习中。那时的美国还沉浸在和平的幻想中,军事演习也多半是应景之作。但是在第三集团军的军事演习中,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发现,演习组织得不仅贴近实战,而且后勤组织非常到位,这反映了演习组织者事前有周密的准备。马歇尔叫来了第三集团军司令,询问这次演习的总策划。第三集团军的参谋长艾森豪威尔上校就这样出现在马歇尔面前。在简单听取了艾森豪威尔的报告后,艾森豪威尔的名字出现在马歇尔将军的黑色笔记本上。

六个月以后,艾森豪威尔第二次出现在马歇尔的黑色笔记本上。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艾森豪威尔奉命到陆军参谋部报到。马歇尔将军调艾森豪威尔到参谋部的原因,是因为他曾经在麦克阿瑟身边做过六年副官,而此时的麦克阿瑟是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总督,在太平洋战场上,尼米兹与麦克阿瑟的协调要通过陆军参谋部来进行,由艾森豪威尔出任远东作战处的参谋军官,正好可以扮演好这个角色。不过在和艾森豪威尔的谈话中,马歇尔并没有谈到这些问题,而是开宗明义地问他:“我们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作战的方针是什么?”这是一个在长官面前表现自己才干的良机,艾森豪威尔大可知无不言,但是他的回答非常简短:“将军,让我思考几个小时再回答您这个问题,可以吗?”在艾森豪威尔离开后,马歇尔在笔记本上写道:此人胜任准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