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问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在2010年12月6日发布的全球农村贫困状况报告中指出,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民间资本向农村的转移,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有两亿多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中国的扶贫成就名列全球榜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3 500多万,中国的扶贫事业坚持统筹发展,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加快发展为核心,坚持政府主导,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但减少贫困乃至最终消除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按照我国的统计标准,农村还有3 500多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 300多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如果按照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我国贫困人口的规模更大。消除贫困的任务十分繁重。

● 深入采访

记者:我现在正在贵州省毕节市的朱昌镇采访。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区,地表水严重缺乏,交通极为不便。

与地表水缺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的地下溶洞却非常多,水源充足。但是,村民丁祥却对记者说出了这样的话:人能够下去,但是水却没法运上来。

丁祥:到处都有溶洞,原来的时候老百姓也听到这里有水声,但是没法利用,挑,挑不上去,拿,拿不走。

记者:这种现象就导致农民种田没有好收成,务工又出不去,不少人处于贫困状态。其实,跟朱昌镇的情况类似,在我国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等很多地区,水和路等基础设施缺乏,是人们摆脱贫困的最大瓶颈。因此,这些地区也成为国家开发扶贫的重点地区。现在,这些瓶颈正在一步步被打破。记者在朱昌镇看到,高高低低的梯田里,每隔50米就会有一个水龙头,它们连接着水管,通向地下溶洞。几年来,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地取材,解决了农民吃水、种地用水的问题。

村民业振州因此有了好收成,并摆脱了贫困。业振州:有了水还是方便了好多,产量也增加了不少。

记者:通过采访,记者感觉到,扶贫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多发钱、多给补贴,这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不是长久之计。要让贫困群体从根本上脱贫,还是要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发和扶持当地优势产业等方面下工夫。目前,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的地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国家对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将采取集中实施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扶贫工程,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手段,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对城市贫困人口,国家实施了防止贫困发生或者降低贫困发生概率的各项政策,采取“预防式扶贫”措施,如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等保险制度。

根据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新特点,除了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外,为他们创造体面的和生产性的工作机会,改善工作条件,是消除贫困和建立自给自足最有效的方法。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还建议,针对这部分贫困人群,应该设计针对单个家庭的扶贫办法。

我国“预防式扶贫、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2010年7月,来自亚太地区28个国家、55个政党的领导人和代表以及部分非洲政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洲议会大会等国际组织的观察员,前往云南省昆明市,出席由中国共产党主办的亚洲政党扶贫专题会议。

这些政党的领导人和代表在会议结束时发表了《亚洲政党关于扶贫事业的昆明倡议》。其中高度赞赏了中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成功地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经济社会成就。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10年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减贫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机遇。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 权威声音

范小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有些同志觉得,扶贫工作是不是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绝对贫困现象一定要努力消除,但是贫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沈骥如,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打鱼的方法。光塞钱,光给他送好吃的,这个还不够。应该办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会干活的人、会操作机器的人。

读书导航